四川在线消息(李荣华 泸州频道 蔡惠兰)泸天化集团被誉为“中国现代尿素工业摇篮”,是一个拥有60多年发展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回眸“十三五”,五年变革,初心不改。既经历了由省属企业划归泸州市政府管理的变革,还以“泸州智慧”顺利完成司法重整,成功化解债务危机,从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涅槃重生、扭亏脱困,并实现转型发展的华丽蝶变。
泸天化集团办公大楼
刚刚过去的2020年,泸天化集团实现了疫情防控“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伤亡”、经济运行“稳增长”三大目标,在“十三五”收官之年,交出了一份圆满的时代答卷。
五年来,泸天化集团按照“新材料、新农化、新能源”转型发展方向,一年一个台阶,实现营业收入37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3.5亿元,近三年企业连续实现盈利,累计创造利润13亿元,提前完成泸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年扭亏、五年脱困”工作目标。旗下上市公司泸天化股份公司完成“三年净利润超10亿元”的经营目标承诺。泸天化集团连续获得“四川企业100强”“四川省制造企业30强”“中国化肥企业100强”“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等多项殊荣,一个老牌国有企业重新焕发新生。
泸天化集团合江化工园区
党建领航凝聚勠力同心力量
五年来,泸天化集团坚持把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企业的“根”和“魂”,将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谋划、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步开展,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企业治理结构,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了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责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强了研发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动能。统筹新业务拓展,加快转型发展。通过督查考核与绩效挂钩,强化了各管理层级的执行力,调动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装置运行管控水平,提高了安全环保管理水平。集团党委坚持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党风廉洁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集团公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集团党委被命名为“泸州市五星级标准化党组织”,真正实现企业在国内影响力、行业内综合实力的地位明显提升。
泸天化集团积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司法重整、深化改革铸就涅磐重生奇迹
在国际行情低迷、供应逐渐过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近10年来,国内化肥市场逐渐走入低谷。自2012年起,化肥行业遭遇“寒冬”,加之历史形成的沉重债务负担,泸天化生产经营一度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2014年底,泸天化集团从四川省属企业划归泸州市政府管理。而这时,由于连续多年亏损,企业濒临倒闭边缘,背负100多亿元高额金融债务,每年仅利息就高达7~8亿元,沉重的债务压得企业无法喘息。在国家发改委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历经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多路径探索债务风险化解,2018年12月泸天化集团完成司法重整。通过司法重整实施债转股化解债务危机——泸天化集团100余亿元金融债权获得100%全覆盖清偿,企业资产负债率从126%下降到50%以下;其中上市公司泸天化股份资产负债率从122%下降至33%,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泸天化集团“改革脱困、转型升级”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泸天化司法重整案作为四川省第一单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案,2018年被四川省高院评为“八大经典案例”,为国企改革脱困探索出颇具参考价值的“泸天化样本”。司法重整的成功,让泸天化集团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让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国企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不仅如此,面对国企改革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挑战,泸天化集团乘势而上,开拓进取。
在泸州市属国企中率先面向全国实行经营层全员市场化选聘,招揽拔尖管理人才,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成“三供一业”改造移交,彻底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完成4000多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分流安置富余人员3200多人,在岗员工由划转时的12500余人下降到9000余人,其中化工板块人均产值超200余万元。
泸天化集团围绕整体脱困的改革实践成果获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二等奖”,企业市场化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得以显著提升。改革改变了思想,改革提升了效率,改革激发了活力。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在企业发展中彰显作用,催生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泸天化集团宁夏宁东化工园区
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谱写砥砺奋进篇章
面对发展新形势、新使命,泸天化集团紧紧抓住自主创新关键,利用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联合创新基地”“国家受力结构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泸州聚碳酸酯(PC)分中心”等平台,积极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加大研发攻坚力度。通过整合全集团创新资源成立“泸天化创新研究院”,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挂牌“国家开放大学泸天化学习中心”,与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泸天化学院”。
五年来,全集团技术研发和技改投入累计超过8.94亿元,占年营业收入的2.26%,开展科研技改项目13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专利113项,获得授权39项,完成成果转化16项。开发螯合钾锌尿素等4种新型尿素和硫脲基等10余种复合肥投放市场,新增利润3.52亿元。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包括水溶性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积极准备投放市场,产业转型技术储备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喜人。集团通过外部交流合作促进研发多点开花,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近年来,面对传统肥料、基础化工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跌宕起伏的状况,泸天化集团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主动求变,积极作为,确立了“新材料、新农化、新能源”转型升级方向。
以检验检测和农化服务为支撑,通过传统单质肥向复合化、高效化、水肥一体化发展,并结合农业检测和种植物特性专项推出水溶肥、果蔬定制肥等系列新品,在产品提质增效、迭代研发升级上不断创新,实现了传统化肥向“新农化”产业引领者的转型。通过利用自主技术,在2019年5月建成国内首套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万吨/年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装置,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聚碳酸酯国产技术应用和工业化装置建设的空白,成为“新材料”产业示范者。2020年11月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项目在成都彭州开工建设,为新材料产业再添新军。以绿电、绿氢为突破,构建冶炼、化工、氢能交叉产业链,充分发挥绿氢的先进能源和化工原料属性,积极探索“新能源”产业之路。
泸天化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强化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使命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企业近万名员工未发现一起疑似病例或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案例。集团下属天华富邦公司、中蓝国塑公司先后被列为“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持续推进“千企帮千村”助推藏区脱贫攻坚行动,泸天化集团被泸州市评为脱贫攻坚“百企联百村”先进集体,下属企业泸天化股份公司荣获“泸州市对口扶贫藏区千企帮千村先进集体”称号。泸天化集团深入贯彻执行《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拓宽民主管理途径,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2020年泸天化集团被授予“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展现了国有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泸天化学院在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逐梦远航泸天化集团乘风破浪,谱写新乐章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展望“十四五”,泸天化集团坚持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将紧紧围绕泸州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的战略目标,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坚持以“绿色化工、美好生活”为使命,围绕“新材料、新农化、新能源”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百亿企业、二次腾飞”的宏伟目标,谱写出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稳定现有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基础产业,以“新材料、新农化、新能源”为战略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通过原料产品结构调整、自主研发创新、项目投资、资本运作、现代化服务等方式,推动泸天化集团由中低端基础化工材料生产向中高端材料与专用化学品研发生产迈进,由肥料生产销售向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综合农化服务转变,由单一煤炭生产销售向氢能、生物质能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综合性能源开发拓展,争做新材料产业的超越者,新农化产业的引领者,新能源产业的开拓者,实现泸天化二次腾飞。
“十四五”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25年,新增超500万吨/年化工产品综合产能,使泸天化集团发展成为国内大型综合化工产品生产企业。
2.投入产出目标
到2025年,规划完成超300亿元资金投入,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00亿元,年利润总额达到60亿元。
3.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十四五”期间,通过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预计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到2025年实现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比50%,新农化产业产值占比40%,新能源产业产值占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