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汪诗杰 朱索)“如果把应急管理比作是计算数学题,我的工作就是提升运算效率。在突发情况时,把有效信息上传下达,提升应急救援效率。”论及自己的工作,泸州市应急局应急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小林总是寥寥几句带过,但为提升应急管理这台“计算机”的运算速率,许小林和他的同事们在背后付出不少。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对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搭建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迫在眉睫。作为科技与信息化科室的技术骨干,刚接下这个任务时,许小林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在要在应急管理这个专业领域实现技术探索创新?”
创新融合智慧平台从“0”到“1”
机构改革以来,应急部门承接了7个部门12项安全职责,和之前的职能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要为“新”部门搭建新平台,别说创新了,甚至连个参照的对象也没有。整个团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探索中前行,一点一滴积累经验。
许小林和团队就从“大应急”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应急指挥系统搭建之初提出“融合”的理念。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整合,将公安、住建、交通、气象等数据纳入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看似简单的数据整合工作,但实际推进起来并非易事,为了确保各部门单位的平台白天正常使用,数据迁移整合的工作只能安排在夜里进行。团队三人吃在单位,睡在单位,熬过一个又一个通宵,在办公室窗台看过一个又一个日出,连续奋战一个月,终于将20个部门34个业务系统2.9亿条监测数据整合进一个平台,初步建立起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安全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完成了数据整合工作,许小林和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利用这些海量数据,平台能够实现对高危重点行业和森林区域等进行实时动态远程监控,监督企业安全生产,预警自然灾害,为科学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和自然灾害提供有效保障。
这其中的艰难和辛苦只有夜夜与他们相伴的月光知道。“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和自然灾害,信息化手段是最高效、科学的运用方法。如果能更早更准确地预警,那么人民群众的安全就更多一分保障,我们不能止步不前,更应不断地发展创新。”许小林心中怀着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一切在他眼里都不是困难。
精益应急智慧从“1”到“N”
“融合”还只是许小林和同志们构想应急平台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实现了安全信息数据的整合后,他们又一道朝着新的高峰发起挑战——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应急救援指挥联动。
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还面临着断电、断路、断网的极端情况,通讯难以保障,“三断”斩断了灾区和指挥部的通路,指挥部指令不能及时到达,前线无异于信息孤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通信息传送的“最后一米”,并将前方各类应急指挥系统联动回传,成为许小林和团队同事亟待攻克的难题。
一开始,许小林尝试了“音视频矩阵”这种传统科技手段,实现了视频信息回传的畅通,但是无论如何调试,都无法进行不同应急指挥系统对话联动,更别说实现“市-镇”直接指挥对话的目标。
既然“音视频矩阵”这种常规路线行不通,那就只能另辟蹊径。可,“路”在何处?许小林和团队走进学校,深入企业,虚心向专业力量请教学习,再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需求,不断地尝试。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之后,一次又一次重头再来,在他们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二字。
在失败和重新开始的循环往复中,他们最终找到了实现联动指挥需求方法,“这是个‘土办法’,使用的技术不及音视频矩阵‘正统’,但是重在实用。”他们将“智慧应急”平台作为枢纽,以无线MESH自组网多链路通道、卫星传输链路连接灾害现场和后方指挥部,音视频数据输入输出口桥接,在该平台进行转码,建立起一个虚拟的融合终端,用这种方式打通了“市-镇”直接对话的渠道,解决“三断”情况下通讯瓶颈,破除不同应急指挥系统技术壁垒,实现了突发灾难远程调度指挥看得见、喊得应、调得动,为灾害救援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搭建起的平台成为了省内不可多得的独创技术。
在某次突发灾害中,通过这个平台,实现5分钟向煤矿、建筑行业等高危企业发出紧急停产撤人指令,调度第一批救援力量20分钟奔赴灾害中心。不仅前方派出的布控球、单兵图传、红外热成像无人机回传视频同后方指挥部联动,市县也形成上下联动指挥,部门横向联动会商,指挥部看得到前线实时画面,前线听得到后方指挥声音,救援快速有序地展开。借由一个平台完成远程调度指挥,多方联动协调,“智慧应急”平台实现从“1”到“N”的跨越。
“这些工作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我们这个团队齐心协力才取得的成果。”许小林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些“艰苦创业”的日子,他静默不语,黑眼圈愈发深重。为着这个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团队里风华正茂的张恒志,白发慢慢爬上鬓角,付刚的眼尾也不知何时又多了几丝细纹。
敬业当好人民安全的“守夜人”
早上8点半是开启一天工作的时间,这时的许小林刚结束了24小时值守,轮转值班几乎是他的常态。
“做我们这行就是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许小林早已习以为常。
“我家两个孩子的童年我都缺席不少。但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做到灾情在哪里,应急指挥保障就在哪里。”今夏连晴高温,合江县车辋镇突发山火,灾情发生时,许小林正和孩子在水上乐园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在得知消息后,他二话不说,马上赶回单位,立刻进入战斗状态,这一值守又是几天几夜。这样的突发情况,许小林经历过很多次,当年父亲出车祸摔伤,正在值班的许小林为了保证岗位上有人时时监控,只能最后一个赶到医院。
“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我们应急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因为我们守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城市的生命线’。”许小林就是所有应急人的缩影,他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用辛苦指数垫高安全指数,一次次“化险为夷”助群众“安居乐业”,当好新时代的“应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