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双升双降” ,泸州应急步入智慧化、精准化新路径

2022-11-10 17:40:0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消息(何芳 泸州频道 郭慧琳)今年是泸州市应急管理局组建的第4个年头,“9·16”泸县6.0级地震抗震救灾“突袭战”,“8·19”超20年一遇的长江洪峰过境“遭遇战”,持续高温森林灭火“保卫战”……4年来,泸州市应急管理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功应对自然灾害40余轮,让30多万群众转危为安。2022年,泸州市应急管理局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安全生产

淘汰落后产能 全市生产矿井均实现100%机械化开采

“煤矿行业‘小、散、乱’,开采工艺和井巷支护工艺(备注:井巷支护工艺是一种矿山生产中,针对巷道掘进时出现的岩石破碎不稳定,做出的一种安全措施。)相对落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水平较低。”谈起10年前的煤矿企业,泸州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方谨说,“10年前泸州共有102处煤矿,随着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逐步提高,80余处资源条件较差、灾害重的落后产能被淘汰。如今泸州保留下了赋存条件较好、安全保障较好、交通条件较方便等相对优质的煤矿,共22处。”

10年后,煤矿“小、散、差”、事故频发的被动局面被扭转,目前,泸州市生产矿井均实现100%机械化开采,部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上线投产,走上安全发展新路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的提升,减少了井下作业人员,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安全隐患。

除了煤矿开采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提升,在开采难度高、治灾难度大这两大难题上,泸州市应急管理局扭转了治灾理念。方谨表示,10年前,对开采风险的研判和管控手段相对单一、薄弱,对灾害防治重视程度较低。现在,灾害防治理念发生了转变,要防范于未然,对灾害防治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灾害带来的事故后果,这也是煤矿治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

方谨以瓦斯超限为例,瓦斯超限是矿井下的常见问题,在过去,煤矿的管理人员和井下操作人员等已经习以为常。现在,瓦斯超限就是事故隐患,该隐患会造成井下操作人员窒息、或矿井爆炸事故,威胁矿井的安全。为了降低瓦斯超限造成严重事故发生,泸州市22处煤矿均有一套固定的瓦斯监控系统。同时,相应的特种人员、班组成员配备了便携式甲烷报警仪,井下瓦斯一旦超限,便携式甲烷报警仪便会亮起红灯。

值得一提的是,泸州部分煤矿还修建了瓦斯抽采发电站,将瓦斯“猛虎”引出矿洞,变身清洁能源。不仅能满足自身企业和当地居民用电外,还能输送上网。方谨说:“每年瓦斯发电上亿度,能满足3万余个家庭用电一整年。”

此外,井巷支护工艺更新迭代,π型梁交替迈步支护技术(备注:改革采面支护形式和落后的采煤工艺,改善工作面控顶条件,优化采区巷道布置,彻底废除了原工作面木支护的落后面貌,完全实现了工作面支护金属化。)广泛运用,解决了薄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难题。目前,在石屏一矿、叙永一矿已经实现了地面远程控制地下生产,但煤矿开采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方兴未艾。

煤矿监管人员在企业进行检查。

拼经济

安全生产护航企业良性发展 “专家治危”延伸至油气长输管道等高危行业

泸州是全国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现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76处,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9种,涉及氯气、液氨等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28种。

2020年,泸州市被应急管理部选定为全国六个危险化学品“双重预防机制”(备注:“双重预防机制”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试点市之一。据泸州市应急管理局危化科副科长蒋开勇介绍,目前泸州市应急管理局正在大力推进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只需一台防爆手机,利用信息化系统即可实现风险管控实时化、隐患排查信息化、隐患闭环处理流程化。企业自主安全管理从被动排查向主动参与转变,安全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为了企业在安全生产中良性发展,早在2013年,泸州市摸索出了一套“专家治危”的措施。泸州市应急管理局聘请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专家,对辖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全覆盖安全诊断检查,从“没问题中找问题”“从小问题中发现大问题”,增强安全监管执法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

“专家治危”这一措施分为“精准化”引入专家治危、“常态化”建立专家治危、“严格化”保障专家治危、“多元化”延伸专家治危四个方面。

泸州市应急管理局监管人员检查中海沥青安全生产工作。

从“精准化”引入专家治危来说,专家对泸州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企业开展全覆盖诊断检查,涉及安全基础管理、工艺、设备、电气仪表等150余项内容。“精准化”引入专家治危破解了企业自身安全管理“走形式”“灯下黑”和监管部门“监管不专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等方面的难题,站在客观、专业的角度,实事求是查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从“常态化”建立专家治危来说,通过专家诊断检查进一步摸清家底,监管部门掌握企业存在的隐患问题情况,加强监管针对性;监管人员通过跟班排查学习,提升专业水平。企业也有了“胆识”,从“不希望”“怕”专家查,转变为“欢迎”专家查,有的企业还会主动请教专家为其找不足。

从“严格化”保障专家治危来说,就是针对专家查出的一般问题和隐患及提出的整改建议,监管部门督促企业建立台账、限期完成整改,定期复查整改情况;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相关部门协同监督,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销号;对涉及违法行为的,坚决立案查处。

从“多元化”延伸专家治危来说,就是严把危险化学品源头管控,在市本级发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延期换证时,实施政府购买安全现状评价服务,评价结论作为延期换证的依据,确保安全现状评价真实、客观。

蒋开勇说:“近年来,聘请专家开展诊断检查的监管方式已延伸至油气长输管道等高危行业,进一步提升了高危行业安全管理水平。企业有条不紊的安全生产,是企业拼经济的基础,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泸州市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持续“双提升”,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在这“升降”间,泸州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连续多年荣获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找准干事创业“坐标”,校准竭诚为民“靶心”,付诸为民之行,泸州市应急系统先后涌现出全国安全生产监管先进个人、四川省记一等功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先锋模范56人次,荣获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防汛抗旱先进单位等集体荣誉41项。(泸州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