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涂越 /文 刘菊 涂越 /图)“孩子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地震知识吗?”
“老师,我来说!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的。”
“老师,我知道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5月5日,在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来临之际,泸州市减灾办紧扣“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2023年防灾减灾科普讲解竞赛,来自各区县减灾委和市减灾委成员单位的22名选手同台竞技,围绕地震、洪涝、火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识别和应急逃生避险技能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讲解,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生动形象、精彩纷呈的防灾减灾“科普盛宴”,引导社会公众提高灾害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持久打好防灾减灾人民战争。
“古人有三十六计,面对地震我也带来了自己的锦囊妙计。”地震灾害来临时该怎么办?来自江阳区消防救援大队的甘雪巧用“走为上计、顺手牵羊、瞒天过海、连环计”四计实现快速避险,科学逃生。
泸州市气象局工程师熊欣介绍了对大雾、强降雨、云等天气现象智能观测的“天脸识别”技术,用生动的比喻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气象“精密监测”服务的强大功能,妙趣横生地演绎了“天脸识别”技术进行“早发现,早预警”,探索“自动发现,自主预警”的原理。
来自泸州市市应急局的万淑琳则翻开泸州灾害历史,回忆了1989年“4·20”特大风雹带给人们的伤痛。深入浅出讲解了冰雹的形成过程,普及冰雹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灾害认识,掌握应对方法,才能在灾害来临时科学应对”,万淑琳更是将灾前预防的理念厚植于减少灾害损失的重点之要。
如何把防灾救灾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考验着知识储备与表达能力。选手们巧妙使用场景还原、快板吟唱、视频动画等多元形式,让防灾减灾知识和逃生避险技能听得懂、学得会、能管用。
“防震减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家家受益。孩子们,我们手拉手一起防震减灾,心连心共建美好家园。”来自方洞小学的教师肖琼,把地震科普小课堂搬上舞台,和孩子们默契配合、深度互动,通过现场教学互动,孩子们掌握了地震来临时的正确避险方式和躲避姿势,学习了被掩埋时自救互救技巧。
“十根筷子的故事深入人心,但是在河中手拉手能够更好地对抗洪水的冲击吗?”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的刘玉和同事们一道现场演绎,在舞台上还原了山洪灾害来临时并排行走带来的危害,同时演示了顺水流方向排列成纵队或V字形等正确的逃生方法,让观众更直观学习山洪来临时的正确避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