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蔡惠兰)去年6月,泸州市启动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着力打造全国首个新时代工匠城。18个月过去了,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进展如何?集中采访报道组先后走进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第二医教园区、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卫生学校等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了实地走访,亲眼见证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成果。
“教培产城”融合 打造高技能培训基地
中国西部工匠城党群服务中心
在中国西部工匠城党群服务中心技艺、非遗文化产品展示区,只见一件件非遗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作品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展现了酒城工匠们精心制作的工匠精神。据纳溪区东升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帆介绍,西部工匠城核心区建设从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解读上下功夫,用心打造了“匠心花园”,“匠心驿站”,为高校学生提供集工匠文化传承、社区服务、阅读休闲、创业孵化、就业服务、活动组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工匠城核心区服务配套升级。
“我们会进行一个月的理论知识学习,此后会安排到实训基地实训,通过这些实训可以认识化工中的各种反应装置,熟悉各种机械的操作使用,也可以通过实训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吃透抓牢。”走进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精馏操作实训基地,正在进行接受实训的2235班学生周芸湘说。
“精馏操作是化工生产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广泛最基础的一个化工操作单元,很多化工产品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精馏,精馏操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据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学院教师王政介绍,让同学们进实训室学习从进料、加热、预热进行一个全过程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能。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精馏操作实训基地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谢光杰表示,西部工匠城建设启动以来,每年为泸州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一千五百余人次,实现留泸就业600-700人。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全面融入中国西部工匠城的建设。持续地形成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服务产业的化职院的实践,为泸州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走进泸州医疗器械职业技术学院模拟定位实训室,只见学生们一边看CT使用说明书,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熟悉了解CT检查设备的使用。影像技术22班洪宇乐表示,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的话,很抽象,但学习了理论知识后,通过CT还有X线之类实训课程学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这对于我们后面的实训工作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如果没有实训,我们以后进入医院实习工作,可能对机器都使用都不来。有了实训,我们就会更加的熟悉,使我们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有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
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模拟定位实训室
据介绍,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是一所培养医学和医疗器械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总投资约10亿元,占地530亩,建筑物33幢,面积22万平方米,图书9.02万册,现有医药卫生类和医疗器械类等15个高职专业。现有教师139人,高级职称占7.19%,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5.83%,学校学生规模已经达到6300余人。
通过走访了解到,泸州启动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以来,以1+4+5工作举措,围绕建成西部工匠城核心区目标,建设西部工匠城技工教育中心、西部工匠城技能实训基地、西部工匠城产教融合基地、西部工匠城人城共生典范,打造了高技能培训基地。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等高技能培训基地的成功打造,绘就了西部工匠城核心示范区从概念走向实体。
传承工匠精神 加强培育工匠人才
在布局大师工作室方面,泸州以西部工匠城人城共生为典范,加强工匠人才、工匠大师人才的培养和技艺的培育传承。
先市酱油厂晒场
“我拿着国家的津贴,培养和传承下一代接班人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做手艺也需要做到老也要学到老,我们也要学会融合创新。”从30多岁进入先市酱油厂、国家非遗传承人,已60多岁的先市酱油第五代传人陈思维说道。一瓶小小的酱油,从大豆的浸泡、蒸煮、摊凉等需要9道工序,整过流程都是传统工艺,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需要有耐性。
国家非遗传承人、先市酱油第五代传人陈思维
陈思维还告诉笔者,明天就有两个徒弟要给他正式拜师学艺,同时,从四川化工技术学院毕业来的实习学生也有几个选择留下来工作的,这门酿造技艺可以传承下去,先市酱油也会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近年来,先市镇以“中国西部工匠城”东翼建设为契机,以特色酱油产业链为牵引,建成万亩优质大豆种植示范基地;依托先市酱油、“永兴诚”酱油等2家龙头企业,打造酱油博物馆、非遗酿造研学中心、工匠人才“匠心驿站”、酱油文化广场等,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和工匠大师引领作用,深入挖掘酱油文化、传统村落、非遗技艺等资源,打造集非遗酿造、传统工艺体验、酱油工匠培育于一体的“酱油工匠之乡”。
以才兴业,让产业强起来
走进四川持恒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科技特派员杜芳琼和该公司技术总监闫小宁正在讨论着如何将产品升级的问题。
四川持恒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谈起产业的发展,闫小宁说:“我们的产品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指导下,第一次研发成功的斜管新产品就已实现100万元以上产值,同时带动其它产品销售近1000万元。”
闫小宁说,前不久,因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来自西藏的项目,要求有不锈钢斜管,生产中遇到很多技术难点,而这些难点公司的技术很难去解决,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解决了技术难题,实现了四川首家能生产不锈钢斜管产品,带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据泸州市科学技术和人才工作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负责人罗永松表示,为了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服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聚焦企业和产业需求。从高校院所选派了87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泸州市的六大重点工业产业。科技特派员们发挥挖掘供需对接、技术转移作用,今年,已挖掘高质量需求149项,梳理对接了科技成果200余项。通过科技特派员牵线搭桥,促进有91项技术达成合作,全市的技术合同也是突破31亿元,同比增长15%,为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据了解,泸州启动全国首个“教培产城”融合发展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一年多来,已逐步从构想变为实体。目前,中国轻工工匠学院、中国酒业工匠学院等4所工匠院校开班办学,“酱油工匠之乡”,乡村振兴工匠园区等项目有序推进,26个国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建成投用。到2025年,“教培产城”体系初见成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突破30个、年培训技能人才突破3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