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慧琳
近日,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在推进项目建设时,收到周边安置小区居民的求助,需要对其房屋的继承权进行公证,由于摸不清门路,迟迟没有办理。收到这一求助信息后,园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将该情况反馈到了该园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泸州市成立白酒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泸州市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团第一时间指派公证员胡钰萍跟进办理。在对该情况进行进一步了解时发现,有该诉求的居民不是个例,且体量较大,泸州市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团决定“上门服务”,由团内公证员在居民“家门口”办理公证业务。
此次“上门服务”,让泸州市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团在群众心中有了“存在感”。泸州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尹国涛表示,园区公共法律服务虽以园区和企业为主,但其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两者,还涉及企业职工、园区周边居民等。这样一来,“如何推动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供需结合”这道题有了新的解题切入口。
值得一提的是,泸州市推出了《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清单(试行)》,分为基础服务、专项服务、便利服务三大类别,包括提供法律意见建议、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劳动合同普查、法治体检、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17个项目。
其中,在专项服务中因地施策制定了“产业链法律服务”,围绕泸州市重点产业,加大“链主”企业和链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在企业融资、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合规审查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提升产业链安全运营水平。“泸州有白酒、能源等十大重大产业链,为此我们还启动了‘法链惠企’专项服务,为企业‘把脉问诊’,提供“一对一”的法治体检,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合法性审查等‘定制化’服务,为企业规避法律法规风险,提升产业链的生产水平。”尹国涛说。
泸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入驻自贸区总部基地
在过去,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的是以省、市、县、乡、村垂直体系为主,推出《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清单(试行)》则可以横向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的覆盖面。
今年年初,泸州对园区进行了调整,《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清单(试行)》成为“公共法律服务变‘被动’为‘主动’”、融入园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园区法治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去年下半年,泸州市司法局对园区需求进行摸底。“企业更多忙生产,对于法律服务不够主动,即使有需求,企业和法律服务队伍之间有着‘距离感’。”尹国涛说。
“距离感”如何消除?公共法律服务团成为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目前,公共法律服务打破了过去“坐堂就诊”的被动服务方式,不再“泛泛而谈”,通过《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清单(试行)》明确获取公共法律服务的获取方式,采取定期联系机制、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上门主动服务”,法律服务供给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园区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法律需求。
就在去年,泸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面入驻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总部基地,可随时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共受理涉企仲裁案件336件;办理企业信用咨询业务1389件;受理涉企纠纷660件,调解成功647件,司法确认180件;办理涉企公证事项2904件。(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