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周梦颖
“缺人得很,现在是机器找人。”4月23日上午,泸州市泸县嘉明镇供销合作社总经理许绍伟,翻看记录在册需要使用农机设备的订单已排到7月。在他脸上,没有看出“爆单”的喜悦,而是一脸愁容。“能随时安排上手的‘持证’机手,就4人,不是机器不够用,而是没得会操作的机手来干。”许绍伟说,担心会因人手不够,而影响订单进度。
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周霓虹供图
当询问是否是工资太低招不来人,许绍伟连连摆手:“会驾驶农机设备的人村上甚至周边的人都少之又少,农忙的时候,最高200一天都请不到人。”
这样的窘境,从今年起,也许会被逐步缓解。当天,泸县建校副校长兼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教学负责人周霓虹为他带去了消息:“学校已分批次安排涉农专业和机械专业老师参加农机操作培训,今年会有10位老师取得农机驾驶证,之后农机相关课程,也会被安排进涉农专业的实操课堂。”
学校,为何会安排农机操作课程?
许绍伟指向距离嘉明镇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几栋教学楼,是一所四面被农田环绕的中职学校——泸县建校。
学校园林绿化专业学生移栽向日葵。周霓虹供图
今年4月初,该校联合地方政府、嘉明镇供销社、优质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构建了全市首个由“政-校-企-村”协同的育人平台,成立了泸县建校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并新申办“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无人机操控与维护”“宠物养护与经营”三个涉农专业。“近期我们已在为新申办的涉农专业招生,可提供近300个学位。”周霓虹说,学校虽以“建校”命名,但同样具备为乡村发展培养“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使命。且学校身处乡村,也为学校涉农专业的课程实操学习,提供了资源便利。
近期,学校正在研究制定涉农专业的实操指导手册。据泸县建校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专业老师胡慧林介绍,学校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需求,开设智慧农业、无人机操作、农机具维护、数字化农田管理、农村电商等特色课程,涉农专业学生在农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农作物生产周期完成项目化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对于涉农专业领域较强的学习阶段,周霓虹表示,会聘请农业部门技术专家、企业行家、“土专家”等担任专业行业指导专家,强化教师队伍和学生的专业性与实践性。
泸县建校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依托泸县嘉明镇狮子村近百亩农业基地,种植了高粱、向日葵、辣椒、番茄等。周梦颖摄
与其他专业明显不同的是,学校内现有涉农专业的“园林绿化”学生,每周有1-2天,需到学校打造的近百亩农业基地里“干农活”,如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等,进行农业生产的学习。“我们从课堂走到田间,只要5分钟。”学校园林绿化专业高二学生殷梦真说,通过动手实操,定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并记录下来,更有益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的理想是考上大学,继续攻读农业专业,未来希望可以返乡创业,打造一片果林农场。”
“创建泸县建校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培养一批具有初中级农技知识,掌握智能化农机具应用技术,以及育苗、农业生产与管理等技术的现代新型农业复合型人才,是为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泸县建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负责人陈德富说,学校将充分发挥“农业大县”中职学校地域优势,锚定培养“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办学使命。
结合泸县建校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成立,泸县教育和体育局成人和职业教育股股长邓登攀则表示,后续将利用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新办学路径,探索“产教研学创”协同育人模式,并持续开展乡村人才培训与服务工作,组织创业培训、品牌培训、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培训、退役军人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培训等,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