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胡洪菠/文图)环保设备设施如同环境治理的“心脏”,其细微震颤都可能引发污染防治系统的连锁反应。然而现实却如同在迷雾中穿行——传统环境安全监管手段大多依赖执法人员的“经验主义”:靠眼看、手摸、鼻闻,这样的“土办法”不仅标准模糊、流程粗放,更让隐患如同“打地鼠”般此起彼伏。更棘手的是,从化工反应釜到污水处理膜组,设备种类繁杂、工艺千差万别……近日,泸州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制定了一套“指南清单”——重点环保设备设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清单,创新环保设备设施领域环境安全监管精细化模式,通过“边制定、边应用、边实训”的闭环模式,为织密环境安全防护网注入新动能。
从“经验检查”到“清单式检查”
打造“1+5+1”清单应用范式
今年2月起,泸州市生态环境局成立攻坚专班。首先从设备特性“破题”。解剖式拆解污水处理、粉尘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回收、脱硫脱硝、蓄热式焚烧炉5类重点环保设备设施结构,建立“设备-部件-元件”三级风险树。
从隐患机理“解题”。研究60个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重点检查事项汇编等30余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分析火灾、爆炸、泄漏等风险形成路径。
针对不同设备设施的审批许可阶段、设计建设阶段、运行管理阶段等不同阶段,构建全生命周期隐患防控体系,提炼形成共性部分清单。
共性中也有个性。针对每一类设备设施,分别制定单项清单,详细列出了检查要点、隐患类别,为执法人员提供了“一对一”的排查指南。为落实入企必普法、入企必宣传,还配套制定了安全隐患排查告知书,组成“1+5+1”清单体系。
“过去排查依赖个人经验,现在有了这份清单,就像带着‘标准尺’进现场,隐患排查工作变得更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周洪感慨。
从“车间”到“案头”
技术规范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
“这份清单是‘用脚底板踩出来的’。”在某污水处理厂,专班发现传统检查容易忽视“隔油池保护高度”这一风险指标。经过多次现场会商,最终将“隔油池的保护高度是否小于400mm,是否设非燃烧材料的盖板”纳入污水处理设备设施重点安全隐患排查清单判定标准,并列入“防火灾及爆炸”类别。
“清单的生命力在于动态进化。”类似这样“解剖麻雀”式的细节打磨贯穿清单编制全程,这份14页的“说明书”凝结着多方智慧:先后20余次开会讨论,深入4家化工、酿酒企业生产一线,邀请7大类重点行业14家企业代表座谈,吸纳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等提出的200余条实操建议,历经15轮修订完善,形成涵盖5大类设备、105项检查要点的环保设备设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百科全书”。
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李波介绍,清单将技术规范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让执法人员既能快速锁定“事故应急池的应急切换阀门日常情况下是否处于关闭状态”等显性问题,也能通过“设备设施是否出现倾斜、变形、腐蚀、破损情形”等细微征兆发现潜在风险。
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练兵”
沉浸式教学破解应用痛点
车间内机器轰鸣,参训人员翻查管道、核对数据,连生锈的螺丝钉都逃不过法眼……近日,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联合某化工企业开展环保设备设施安全隐患排查专项培训,通过分组轮训、专家指导、座谈讨论、现场考核等形式,以“沉浸式”实战教学为20名参训人员上了生动一课。
“在设备旁边学边练,比看100页文件更管用!”合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罗德建表示自己受益良多。20名参训人员分组深入企业车间,围绕5类重点环保设备设施,开展“手把手”隐患排查实操。各类设备设施均配备行业专家全程指导,从设备运行原理到常见隐患点逐一剖析,确保参训人员“看得懂、查得准、用得上、记得住”。
上午“一线练兵”,下午“头脑风暴”,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精英集结,碰撞智慧火花。座谈交流会上,参训人员结合上午实操案例,就隐患排查清单优化、执法流程细化等内容展开讨论。“我们要让这份带着机油味、沾着汗水的清单,从文件柜走进车间,从技术指引变成隐患排查的肌肉记忆,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实战利器,成为生态环境安全监管的‘精细尺’。”李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