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委书记刘强:突出主攻方向 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2018-10-19 09:13:03来源:川报观察编辑:魏杰

突出主攻方向

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泸州市委书记刘强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把川南经济区打造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支持泸州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泸州等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对泸州来讲,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坚决贯彻全省发展战略,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勇挑重担,突出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主攻方向,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一、坚定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四川“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蜀兴川最明确、全面、精准的定位,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省委彭清华书记在川南经济区调研时强调,支持将泸州打造为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在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泸州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黄金水道资源,产业基础扎实,教育、医疗等比较优势明显,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等平台载体集聚,具备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我们将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统揽,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彭清华书记的重要要求,坚定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不动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三抓三主动”,深入推进“六个突破”,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力争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以及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四川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高地“两中心一枢纽一门户一高地”;在此基础上再经过4年左右的奋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300亿元。

二、切实做强体现全省经济副中心实力的现代产业支撑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要着力解决产业体系不优的问题,整体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面向未来,泸州将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现代产业发展。

提质增量发展工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计划、规上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四大园区提档升级,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上市发展,推动白酒、电子信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六大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形成千亿白酒产业、千亿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坚持大项目带动、民间投资拉动,积极培育服务业支柱企业,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梯次推进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精品果业、高效林竹产业、绿色蔬菜产业、特色经作产业、优质粮食产业、现代养殖产业、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业等八大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优“泸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建成一批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构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开放合作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省委基于对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作出了全力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泸州要融入四川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必须用好区位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建强开放平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高水平建设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紧紧扭住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深入推进海关、海事、金融、税务、政务服务等领域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口岸能级,力争尽快获批综合保税区、国家开放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先行区。

强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建设。实施立体交通建设攻坚行动,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突出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全力攻坚高铁突破,重点抓好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泸遵高铁等项目落地见效。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拓展江海、铁水等多式联运方式,畅通到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广西北部湾和美日韩、孟中印缅、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通大通道。加快建设区域航空枢纽,逐步开通至全国大中城市航线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际航班。积极推进国省干道建设改造,形成内外联通的高密度高等级公路网络。

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推动对外开放合作。深化与昭通、毕节、遵义等滇东黔北地区合作,协同打造赤水河流域综合开发试验区,加强与南宁、钦州、广州、香港等地联系对接,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拓展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产能合作。全面提升东向开放水平,加强与青白江铁路港以及长江武汉港、南京港、上海港等合作,打造内陆与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开放示范区。着力加强西向合作,提升“蓉欧+泸州港”号班列运营效能,积极打造长江—川藏通道西段节点城市。深化泸渝合作,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争取设立川渝合作示范区(泸州片区)并加快推进。

四、如期建成与全省经济副中心匹配的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是经济副中心最直观的体现。省委《决定》指出,“要着力打造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支持泸州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我们将突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集聚辐射能力。高起点加快城市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两江新城”整体推进、成片突破,加快推动泸县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老城疏解密度、完善功能、方便市民。到2020年中心城区形成“一核、两副、四园、多点”的发展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

做强泸州教育医疗服务聚集品牌。大力建设区域教育培训中心,扎实抓好基础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持西南医科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打造留学生学习基地。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积极建设发展海事、护理、医疗器械、航空等职业院校,提升泸州职业教育水平。大力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中心,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实现每个县均有三甲医院、每个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每个村均有达标卫生室。

增强城市承载和治理能力。推进城市公益设施现代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社区综合体等设施。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城市防灾能力建设,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健全长效机制,探索建设全国美丽城市,打造山水绿色的城市生态格局。

五、大力发展与全省经济副中心相协调的社会民生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9年在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叙永古蔺两个国贫县摘帽。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持,大力开发公益岗位,稳定贫困户收入来源。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培育文明乡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法有序推进农业农村改革,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和引导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

狠抓社会民生和文化事业发展。稳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与专项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要。

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深化平安泸州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内化解矛盾问题,确保泸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六、全力保护体现全省经济副中心绿色发展的本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要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全力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推进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产业、临江企业退江入园,严控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纸、印染、制革等项目,强化现有企业整治、确保达标排放。强化环保突出问题整治,加大长江沱江入河排污口、非法码头清理整顿力度,沿线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实现长江沱江水质稳定达标。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工程,确保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省考核要求。打赢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污染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水体保护“四大行动”,全覆盖建成并投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打赢净土保卫战,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健全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体系,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整治工程,保持土壤环境总体稳定。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化工、轻工等涉水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推动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福祉成为共识。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在“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做出泸州贡献。(图片来源:航拍四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