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美味“对窝”糍粑 传承中秋民俗

2016-09-06 11:45: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周洁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周超文 邹远翔 ) 随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在泸州纳溪山乡,有些人家又搬出“对窝”,清洗“粑棰”做糍粑。这样的传统习俗,在纳溪山乡,年年都有人坚守。

9月2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岩区深处的金竹村,村民多如祥同邻居们一起,用传统工艺和流程做了一回糍粑,颇感有趣和温馨。

做糍粑的原料是糯米。糯米是多如祥自己种的,粒粒珠圆玉润。在做糍粑前,多如祥已将糯米用水浸泡了一晚上。捞起糯米沥去水后,放到甑子里隔水蒸,蒸糯米饭有讲究,甑子须用杉木做的,蒸出的糯米更有独特的木质香味,让糯米饭更加香软。另外,木制甑子也透气。蒸糯米的甑子需在大锅里用柴火,必须要大火,确保受热均匀;在蒸糯米时不可随便揭盖子,因为在未蒸熟期揭了盖子就可能导致糯米“返生”成为夹生米,煮不烂。为了让做糍粑的糯米饭香滑、软烂,用柴火蒸糯米的时间需要15—20分钟。

在蒸糯米饭的时候,需要同时准备打糍粑的工具和起捏的配套原料。这些工具和原料包括“对窝”“粑棰”、摊晾糍粑的簸箕及石磨碾细的米粉和炒香后拌有白糖的黄豆粉。“对窝”是用来盛装蒸得烂熟的糯米饭,它是用一整块方石雕琢成窝状;“粑棰”,用整木棒做成,两头大中间小,功能就是樁烂糯米饭,使糯米饭成为名符其实的“粑”;洗净晾干后的簸箕需要撒上一层米粉,以让樁烂成糊状的糍粑不粘连。

准备好工具和配料后,等糯米饭蒸熟了,就可以利用对窝、粑棰打糍粑了。首先,将蒸熟的糯米饭倒在对窝里,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樁不动,因为糯米饭很黏,少了也不行,不能翻动;趁热用粑棰将糯米饭樁成粑。在臼的过程中不能心急,所谓“慢工出细活”,在打糍粑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时候,打糍粑需两个人相向手持粑棰有节奏地一樁一扬,也即是说:一个人樁下粑棰,一个人就得扬起粑棰,确保总有一只粑棰落在对窝里,利用适当的力度将糯米饭樁成粑状。多如祥说,手感和力度是决定樁不樁得均匀的关键,否则,有会或多或少存在没有樁烂的糯米。

在经过一二十分钟待糯米饭樁成粘乎的粑状后,再利用粑棰卷起粑,放在胀有米粉或黄豆粉的案板上,趁热将粑揉成团放入簸箕滚上米粉进行摊晾散热,再用擀面杖将揉成团的粑擀成片状,大小按各自所需。然后,切成块状,糍粑就算大功告成了。此时,用筷子或手拈上一小块糍粑,放入黄豆粉里滚,咬上一口,软绵的糍粑伴随着一股浓浓的清香沁人心脾,保证让你产生“再吃一块”的欲望。

四川在线泸州新闻热线:0830-3776680,微信:【发现泸州】,投稿QQ:115130544@qq.com

四川在线泸州新闻热线:0830-3776680,微信:【发现泸州】,投稿QQ:115130544@qq.com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