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泸州市中医院,看看“手术系”女医生都是如何炼成的!

2020-07-23 17:11: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阮长安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李娟 记者 张其)你知道“手术系”女医生吗?7月22日,记者采访了泸州市中医院“手术系”女医生,了解她们是如何练就能吃能站能扛,上能豪迈到“开膛破肚、掏心掏肺”,下能细腻至“穿针引线、缝合草莓”的奥秘。

奥秘一:坚持不断地练习,练就一身能站能抗的本领

39岁的徐冬梅是泸州市中医院肝胆外科的一名“老”医生。说她老,是因为从医16年的她已经有15年术龄。

作为肝胆外科唯一一名外科女医生,徐冬梅没有因为自己的性别而自恃不同,相反,在科室男同事眼里,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人婆”。“外科是靠技术吃饭的,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的,而降低对你的要求。”徐冬梅认真地说。

众所周知,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前一站,往往就是好几个小时,遇到难度高的手术,连站10多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儿。

“以前遇到手术最多的一天,我一连做了7台手术,就是这边刚下手术台,那边马上又要进手术台。”徐冬梅继续回忆道,以前遇到过一台难度颇高的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做到了晚上10点,中途只是草草吃个盒饭应付了事。因此,长时间的站立让徐冬梅练就了一身能站能扛的本领,不过这也让她的双腿患上了静脉曲张。

在徐冬梅看来,当一名外科医生没有任何捷径,有的只有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练习以及坚持不断的练习。

早期练习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徐冬梅的练习“秘笈”可谓是五花八门,例如买猪肝、猪大肠练习缝合,用一沓作业本纸练习下刀的深度,看直播学习理论知识,自己掏钱买器械实战演练......

直到现在,手艺已经非常醇熟的徐冬梅还保持着每次大手术前的晚上,睡前一定要在脑海中默一遍第二天的手术怎么做,手术结束以后,则还要在脑海中回放一遍当天手术的过程,看看有没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奥秘二:脑中有幅“3D”图,心脏构造、血管分布了然于心中

“大概做了好几千台手术了吧。”袁小蓉,作为泸州地区少数获得了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资质医师之一的心血管科医生,已经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台冠心病手术了。

“川南地区首例冠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术(FFR)、泸州地区首例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术(IVUS)、泸州地区首例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这些都是袁小蓉凭自己的实力书写的战绩。

但这些荣誉的获得并不容易,据了解,心血管介入术对手术医生的要求极高,“相当于用一根直径为0.014英寸甚至更小0.009英寸的钢丝在扭曲、交错的冠脉血管中穿行,钢丝的方向、走形、辨别血管腔内的组织结构等全凭医生的手感。”袁小蓉解释道,因此,好的医生脑中都有一幅“3D图”,心脏的构造,血管的分布全部要了然于心中,必须要指到哪,打到哪。

多年的职业习惯,甚至让袁小蓉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一个独特的素养:与朋友见面打招呼时,先摸摸对方的脉搏,感受他脉搏的位置、深浅、走形,以此判断出最佳的穿刺点位。

奥秘三: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地学习,才能练就“过硬”本领

泸州市中医院手麻科主任张运琼,从事麻醉医师工作23年,亲自管理麻醉病人一万多例,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102岁的超高龄患者麻醉到急、危重患者的急诊手术抢救,早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实施彩超引导下有创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控制性降压、麻醉深度监测、电子软镜或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用于困难气道处理以及彩超引导下的各类神经阻滞等可视化精准操作技术......多年的临床经验以至张运琼只要路过手术间门口,光凭听术中患者心跳的强弱、节律变化就能判断出患者病情可能的变化并立即给予麻醉方案调整指导。

不过,即便是这样,张运琼仍然坚持每年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学习交流,在家也坚持听网课、看直播、看书籍,以了解专业最新进展。甚至,在家里的冰箱里都会放置着一块精心挑选的五花肉,用来练习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穿刺。张运琼就是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感受穿刺的层次以及手眼协调配合,提高自己的穿刺精准。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医院要发展,麻醉要先行。”张运琼表示,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舒适化医疗的愈加追求,麻醉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麻醉之路任重道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