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有人突然倒地、灾情突发咋办?医生教你这么做……

2021-10-19 17:52: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郭慧琳)10月18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团委的组织下,医院急诊医学部和四川(川南)紧急救援队的专家们走进天立春雨学校,开展现场急救培训,此次主题为“‘救’在你身边”,共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急救培训。

此次急救培训分为了两个模块,一是人们熟知的心肺复苏,二是地震发生时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震。

心肺复苏要领手

掌根是发力点 用身体重量去按压

在演讲台上,放着三个模型人,这是一会儿学生们要进行的实际操作——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如果身边遇上有人突然倒地,看倒地者瞳孔是否散大是较直观的判断,这时除了拨打‘120’外,还要对倒地者进行心肺复苏。一定要双手重叠,对倒地者进行按压,用身体发力……”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支部书记、副主任陈睦虎的讲解下,坐在观众席上学生们看着台上的医生的演示,不自觉的抬起双手,模仿医生如何双手重叠,如何按压。

陈睦虎除了讲解心肺复苏的要点外,还教现场的同学们该如何正确拨打“120”,这也是睦虎重点强调的知识点。“拨打‘120’有三大要素,一是事件发生的地点;二是电话保持畅通;三是在电话中阐述病人大概是什么情况,这是同学们要牢牢记住的。”陈睦虎说到。

在心肺复苏板块,陈睦虎着重向学生着重讲解的是“判断反应”和“操作要点”。“心肺复苏也是有讲究的,专业性较强给孩子们讲太多,他们也理解不了。”陈睦虎告诉记者,“心脏就相当于人体里面的一个供血泵,在人体内跳动,就是不断把血泵出和收回,形成血液循环。”

如果遇到身边突然有人倒地时该怎么做?陈睦虎说“首先,要判断倒地者的反应,通过动作和声音刺激患者有无丧失意识,方法是双手拍打患者的双肩,随后在倒地者的两侧耳旁进行呼唤。其次是进行胸外按压,操作重点是,手掌根部要放在按压的部位,因为手掌根部的力气是最大的,双手掌重叠,十指相扣手指翘起离开病人的胸膛,肘关节伸直,肩的部分要和按压的位置水平垂直,用身体的重量去按压。”

经过一番讲解后,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实操演练。“双手要重叠、手臂伸直、用身体发力来按压……没关系,你们只用看患者的胸口有没有起伏就可以了。”学生们一边操作,一旁的专家们一边纠正学生们的姿势。不仅是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学校的生活老师也加入了进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练习。

破坏性地震的12秒

第一反应不是外逃 是沉着冷静找遮掩物

“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现在学校的抗震等级是多少,大家知道吗?”“8级!”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EICU副主任、四川(川南)紧急救援队队长周凯向在座的学生抛出问题,台下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正确。”在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时,台上的周凯开心地笑了一下,说:“看来大家对地震的部分知识还是很了解的。但是,我现在还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地震发生时,第一个动作是往外冲,还是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这一问题,可把学生们难住了,有的说“往外冲”,有的又说“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周凯表示,地震中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晃动最强烈的时候,试图强行逃出房屋或返回房屋试图抢救同伴及某些物品都会加大被坠落物体砸伤的几率。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不应该第一时间慌乱往外冲,而是要沉着冷静,然后伏地,找到遮挡物进行遮挡,用手抓牢遮挡物。

周凯告诉记者,之所以将急救培训“搬”进学校,是因为在学生这一人群中,急救知识的普及还有欠缺之处。灾害事件发生的时候是很突然的,大家很容易出现慌乱无序的状况,如果不进行知识的普及,几百上千的学生,蜂拥奔跑,那么的踩踏造成的伤亡可能比灾害带来的伤亡还大。不仅是同学们是科普知识的受益者,他们还能把这些内容讲给家人,形成一个知识的普及和传递。

在现场记者采访到了初二十班的学生杨晓波,他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地震来临时,要冷静对待进行避难,不要再次返回。在心肺复苏中,印象最深的是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这些知识说不定哪天真能用上。”

在天立春雨学校还有部分住校生,与住校生“靠”得最近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老师,生活老师也是灾难发生时,第一个组织疏散的人。天立春雨学校生活部生活老师梁家元说:“这些情况难免会发生,遇到这些事通过培训,自己尝试过肯定是有优势的,当然,学校也在经常组织应急演练、疏散,这样的培训我们也很乐意参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