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点通③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是难言之隐 要接受情感的多样性

2024-10-10 21:23: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龚科介绍,现在群众注重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在逐步攀升。在接诊中,最常见的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被混为一谈。

其实不然,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问题通常指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挑战,如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等,这些问题一般不会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长期或严重的影响。”龚科说:“心理疾病则是指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其他不明原因导致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疾病往往会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显著的干扰,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

虽然群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步上升,但对心身健康的认识仍有不少误区,其中常见的误区,一是认为应该一直感到快乐,而忽视其他情感的正常性;二是认为寻求心理健康支持是弱者的表现,而拒绝寻求帮助;三是忽视自我照顾,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四是认为精神健康问题是罕见的,而实际上它们普遍存在;五是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不可治愈,而放弃治疗。

龚科表示,接受情感的多样性,寻求帮助是勇敢的行为,自我照顾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精神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且绝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治疗和管理的。

情绪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该如何甄别隐性情绪信号?“在日常生活中,甄别隐性情绪信号需要细心观察和自我反思。如持续失眠、早醒或嗜睡,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缺乏动力,不愿与人交往,记忆力减退,无法集中注意力等,都可能是隐性情绪问题的信号。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这些信号,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干预。”龚科说。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应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以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当心身健康出现问题时,这并非难言之隐。反之,需要患者正面认识。龚科表示,当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时,羞于表达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首先需要认识到寻求帮助是勇敢的行为,而不是软弱的表现。其次,可以通过倾诉、寻求支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寻找支持和帮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