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慧琳/文图
“给阿姨大声招呼。”“嗨,阿姨好。”
“拜拜,要回家了。”
11月7日,“点亮星星的孩子——星耀计划泸州行”公益项目第二季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临床技能中心启动,一声声清脆的童声从该中心传出。这是为经过一段时间粪菌移植治疗后,开始闪着点点星光的孤独症患儿拍摄的随访视频。
据介绍,该视频分别记录了孤独症患儿经过“粪菌移植”治疗后2个月和5个月的康复变化。“以前目光对视少,现在目光对视变多了,说话声音也比以前大。”王先生(化名)在自家孩子经过2个月后的随访中,谈起其变化时,语气难掩欣喜。
时隔3个月再次回访,王先生(化名)说:“和一开始相比,现在孩子的语言更多了,还能听我们的指令行动。一开始对话,可能一两句就结束,现在能聊上几十个来回。”
据了解,今年3月28日,“点亮星星的孩子——星耀计划泸州行”项目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启动,首批6名孤独症患儿在医院接受了粪菌移植治疗。此次第二期活动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再次为6名患儿提供粪菌移植治疗。
粪菌移植治疗是临床中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探索的新路径之一,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研究员、人体微生态与精准诊疗泸州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梁思成介绍,“粪菌移植”就是把身心健康群众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在患者体内重建微生态的一个过程。由于肠道系统神经丰富,在临床中,已将肠道比作人体的“第二大脑”。通俗来说,当人体肠道出现问题时,对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等均有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肠道系统的首要功能是帮助人体代谢和消化食物,由于肠道系统菌群较多,其代谢物分为有益代谢物和有害代谢物。其中,有害代谢物可能对人体产生负面的作用,有益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则影响着人体大脑的发育。
因此,也有了“脑病肠治”的说法,据梁思成介绍,在接诊中,有近70%的孤独症患儿存在胃肠系统问题,通过粪菌移植治疗,调整患儿的肠胃功能,也让患儿的代谢菌群和代谢消化功能得到了增强,“产出”更多的有益代谢物来影响患儿大脑的发育。
自2017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展粪菌移植治疗以来,共治疗孤独症患者50余名,从长期追踪的30余名患者的情况来看,治疗有效率约60%,约50%的患儿有望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