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微创“利器”助力摆脱磨人“蛇缠腰”

2024-12-20 16:41: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曾念 乔莎)近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病房,69岁的患者佘莲(化名)收拾妥当,准备出院。住院两周,折磨她3年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终于消失无踪。

患病这几年,腰腹部疼痛不给佘莲留“空窗期”,“没睡过好觉,有时候疼起来真的要命。”而让佘莲摆脱疼痛的“利器”是脊髓电刺激术。

“痛起来眼泪水长流” 带着绝望入院,完成心愿出院

3年前,佘莲的腰腹部开始长红色皮疹、水泡,且越长越多,甚至融合成片开始溃烂。当地医生告诉她,这是带状疱疹。这种病有多折磨人?像刀割、火烧、针刺、电击,又痛又痒。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剧痛让佘莲苦不堪言。

经过规范治疗,佘莲腰腹部的皮疹、水泡逐渐消失。在她庆幸“病终于治好了”时,却发现疼痛程度不减甚至加重。求医路再次启程。

“这3年多没睡过一个整觉,最痛的时候有想死的冲动。”佘莲去过不少地方求医,尝试过一切“土方法”,始终无济于事。半个月前,佘莲听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有治疗带状疱疹的技术,她决定来试一试。

与佘莲一样,3年前,带状疱疹找上64岁的患者谭贵(化名)。谭贵说,最开始得病那几个月很难熬,每隔几分钟痛一次,一次痛个十来秒,“痛起来真的遭不住,眼泪水长流,睡着了都要被痛醒。”

谭贵四处求医,花费不少,但疼痛始终未彻底好转。11月26日,陷入绝望的他找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医生,只说了一个心愿:让疼痛减轻50%。

为何疱疹消失了还是会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任长和解释,这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表现。通俗来说,就是神经“生病”了,对疼痛的感知、传导、调控出现了过度反应,所以使疼痛异常严重、持久、反复,不易治愈。但并非无计可施。

针对佘莲与谭贵的情况,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欧册华组织团队全面分析二人病情后,决定为其实施脊髓电刺激术。这是目前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顽固性疼痛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该科室在省内较早开展。其原理是在脊椎植入电极,通过电流刺激调节脊髓神经功能,使身体疼痛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约7—14天可将电极拔除,达到治疗疼痛目的。

经过治疗,佘莲摆脱疼痛困扰,“可以安稳地睡个好觉了。”“疼痛感大大减轻”,谭贵超预期达成心愿,他盘算着出院后要将家里种植的茶树好好修剪一番。

带状疱疹常“乘虚而入” 免疫力下降小心“蛇缠腰”

小时候不少人得过水痘,它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水痘消退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病毒大量繁殖,人体再次感染则会引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虽也叫“蛇缠腰”“缠腰龙”,但并非只长在腰上。其发生在腰背胸腹部占比约53%,头颈面部及上肢约占35%,骶尾部及下肢约占11%。

发病前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不适,受累部位出现火烧、针刺、刀割、电击样等剧烈疼痛,少部分人会有瘙痒、紧箍等不适感。皮肤则出现散在、成簇、呈带状分布的红斑、水泡。

若合并发生细菌感染则可能形成脓疱,若累及其他器官可出现相应表现,如眼带状疱疹,可引起眼结膜炎、溃疡性角膜炎等,耳带状疱疹可出现面瘫、耳痛、眩晕、听力下降等。

欧册华教授介绍,带状疱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50岁以上人群更易发。其常会“乘虚而入”,免疫力低下,有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肾病、肺病等慢性病,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压力大、遭受创伤人群等,要当心带状疱疹找上门。

大部分带状疱疹患者经过抗病毒、增加机体免疫力等药物治疗后治愈,约9%至34%的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常年求医。任长和说,6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中,约6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70岁及以上者则可达75%。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技术已十分成熟,除了经脊髓电刺激技术外,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选择采用神经阻滞、鞘内药物输注等微创神经介入,以及脉冲射频等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均有良好疗效。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有效可行的预防方法。此外,健康饮食、劳逸结合、合理锻炼、保持乐观、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发病率。

任长和提醒,带状疱疹早期治疗很关键,不幸被其“缠身”须及时就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