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张其
提及护士,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打针、输液”的传统画面。但在医疗需求精细化的今天,专科护士正成为行业新标杆——他们深耕某一临床领域,以深厚理论与丰富经验,为患者提供精准化、高质量护理服务,引领护理行业从“常规照护”迈向“专业精尖”。
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川报泸州全媒体走进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探访新时代护理人才培养的“精专密码”。
精研小事:让护理“微操作”成为专业“试金石”
“仁爱之心是护理之本。”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陈丽强调,培养临床护士,首先要以“爱心、耐心、责任心”铸魂。
为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护理知识,该校护理学院构建“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在理论上,开设解剖生理、病理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核心课程,构建从基础到临床的知识矩阵;在实践中,通过实验室实训、病房见习、临床实战“三级阶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打磨技能。
陈丽以静脉输液这一基础操作为例介绍说,首先会在课前发布线上学习包,学生自主预习操作原理与规范;课中采用“翻转课堂”,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聚焦难点解析,结合临床案例与示意图构建知识框架;实训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师生角色扮演还原输液场景,教师逐一点评进针角度、消毒范围等细节,即时纠正操作偏差;课后还推送行业前沿文献与创新技术,推动知识迭代升级。
“把每一个‘小事’做到极致,才能让专业‘落地生根’。”陈丽表示,这种“小题大做”的培养模式,正是为了让学生在细节中夯实“基本功”,为精准护理筑牢根基。
平台赋能:多维“立交桥”培育卓越护理人才
“护士的成长,需要‘理论深度’与‘技能高度’双向奔赴。”该校护理学院院长陈燕华指出,学校致力于打造西部护理人才高地,以“立足西部、卓越引领,培养具备临床实践者、创新研究者、行业领导者”为护理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等平台,打造“学、练、赛、研”一体化培养生态。
“以‘问题驱动、能力转化、角色融合’三维协同发展机制为基础,打造‘临床实践—问题发现—科研探索—知识生产—实践应用—临床改善’培养闭环链条,形成‘实践、科研、领导’三力融合一体化培养模式。”该校护理学院院长陈燕华讲到。
具体怎么做?比如在创新教学场景,该校护理学院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重症抢救、手术室配合等复杂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训练中提升应急能力。同时,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医学技术技能大赛等赛事。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护理学院代表队以西南西北分区赛初赛第一、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赛场实力。另外,护理学院师资团队还将精准静脉穿刺、慢性病全程管理等临床新技术融入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护理最强大脑”。(西南医科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