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马艳萍 梁龙杰)近日,72岁的唐大爷被反复出现的上腹部疼痛折磨得寝食难安。此前,唐大爷曾因胰腺炎多次住院治疗,疼痛再次袭来,唐大爷及其家属担心是胰腺炎复发。随后,唐大爷的家属带其前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风湿免疫病科就诊。
入院后,该科室团队迅速为唐大爷实施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唐大爷的疼痛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但医生们并没有就此止步,找到反复发病的根源才是关键。
针对唐大爷多次发作胰腺炎的情况,医生们仔细分析了他的腹部CT及MRI等影像资料。他们敏锐地发现唐大爷的胰腺存在形态异常,同时还伴有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生们高度怀疑这可能是一种名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疾病,且这种肿瘤存在恶变的可能。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该医院脾胃・风湿免疫病科主治医师蒋亚玲为他进行了无痛超声内镜检查,并进行了精准穿刺活检。最终,病理结果提示IPMN恶变可能性大。
什么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据蒋亚玲介绍,该疾病如胰管壁上长出了像“小水草”(乳头状)的结构,这些“水草”还不停地分泌大量粘稠的液体(黏液)。过多的黏液有时会把胰管“撑大”,甚至堵塞管道。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属于癌前病变,意味着它有癌变的风险,但并非所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都会癌变,其癌变风险差异很大,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等多种因素。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要警惕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该疾病早期可能悄无声息,尤其是小的肿瘤,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所以定期体检非常重要。”蒋亚玲说,“随着发展,它可能发出6个‘警报’。具体来说,分别为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因胰管被黏液堵塞、扩张或引发胰腺炎所致;黄疸,皮肤、巩膜发黄,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加深(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陶土色)。这提示胰头部的肿瘤可能堵塞了胆总管;脂肪泻,大便变得油腻、恶臭、容易漂浮在马桶里。这是因为胰管堵塞,消化脂肪的酶无法到达肠道,导致脂肪消化不良;新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恶化,胰腺组织受肿瘤影响,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可能由消化不良、吸收障碍或肿瘤消耗引起;反复发作的胰腺炎,胰管被黏液堵塞是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