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拗口的“基孔肯雅热”,泸州疾控支招科学防控

2025-07-29 18:17: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四川在线消息(泸州观察 张其) 近日,“基孔肯雅热”这一传染病突然闯入大众视野,让不少人心里打了个问号。这个念起来有点拗口的疾病到底是什么?泸州的情况怎么样?万一被感染会有啥症状?大家该如何防范?带着这些疑问,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范玉梅逐一进行了解答。

“别看这病名拗口,其实原理不复杂。”范玉梅解释道,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说通俗点,它主要靠“花蚊子”——也就是大众常说的伊蚊传播。

那病毒是怎么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呢?范玉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一只“花蚊子”叮了正在排毒的病人,病毒就会在蚊子体内“安家落户”,经过2到10天的“孵化”,这只蚊子就成了移动的“病毒快递员”。等它再去叮健康人时,病毒就趁机钻进新宿主的血液里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花蚊子’都携带病毒。”范玉梅强调道,只有叮咬过“病人”“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蚊子才可能携带病毒。

了解了传播路径,广大群众最关心的是:感染后会有啥反应?范玉梅介绍,多数人感染后3到7天会发病,典型症状就是: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度以上;关节疼痛,可累及大小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重要特征;半数以上病例还会出现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极为罕见。

既然这病靠“花蚊子”传播,那泸州的情况如何呢?“目前四川省属于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Ⅱ类地区,不过泸州还没有输入病例报告,以前也没报告过这种病。”范玉梅说,但传播这种病的白纹伊蚊在泸州是有的,所以防蚊这件事不容马虎。

具体该怎么做?范玉梅给大家支了几招日常防护的“硬招”:家里可以装纱窗纱门,睡觉用蚊帐,给蚊子“物理隔离”;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暴露的皮肤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记得按说明足量涂,隔段时间还要补涂。范玉梅还特别提醒,伊蚊喜欢在白天叮人,尤其是上午6到8点、下午5到7点,这两个高峰时段,尽量别在树荫、草丛、积水多的地方久留。

除了防蚊子叮,灭成蚊、清积水也得“双管齐下”。消灭成蚊可以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或者电蚊拍;清理积水更关键,要经常打扫房屋周围的卫生死角,把花盆托盘、水桶里的积水倒掉,闲置的盆盆罐罐要倒扣过来,从源头上断了蚊子产卵的“温床”。

眼下正值外出旅游和返乡的高峰期,针对计划出游的人,范玉梅也提了个醒:出行前先看看旅游部门的提醒,了解目的地有没有这种病流行,慎重去疫情高发区。如果确实要去,一定要带好驱蚊液、便携蚊帐、电蚊拍这些“防蚊装备”,把防护措施做足。从外面回到泸州后,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万一出现发烧、关节痛等症状,赶紧去医院,主动告诉医生自己近期去过哪里,同时这段时间也要注意别被蚊子叮到,避免病毒再传给别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