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消息(泸州频道 郭慧琳 文/图)“入睡十分困难,尤其是睡着后半夜醒来,更难再入睡。”今年78岁的张婆婆一直被睡眠问题困扰。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忠山院门诊大厅外一早就开始“摆摊设点”,开展义诊活动。
患者在康复治疗活动中完成的绘画。
原本前往该医院办事的张婆婆见到这一幕,便想起了自己的老大难问题——失眠,忍不住上前咨询。义诊活动刚开始不久,“摊位”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队伍中时不时有群众探头,似乎装了不少问题要咨询。
在门诊大厅右侧可以看到,桌上摆放了台灯、团扇等手工艺品,木质展架上放着精美的绘画。“这些手工艺品和绘画都是院内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治疗活动中制作完成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护士长何容芳说。
患者在康复治疗活动中制作的手工艺品。
这也是往年义诊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此次义诊活动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摆摊设点”提供咨询服务,让“心理健康服务”走进群众视野。何容芳表示,之所以在义诊活动现场设置绘画展区、音乐疗愈区等,是为了用艺术消解距离,用互动传递温度,为群众提供了可触、可感、可用的心理健康服务,打破了群众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认知。
从心理疾病诊断体系来说,诊断是不分年龄阶段的,但每个年龄阶段的发病特点均有不同。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刘可智介绍,儿童、青少年阶段大多为心理发育型,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状态,不能轻易扣上生病这顶帽子;中年阶段往往是压力型,大多来自生活、工作、情感等社会心理因素,老年阶段则是衰退型,人体机能下降后导致其失眠等。
患者在康复治疗活动中制作的手工艺品。
目前,该医院心身医学中心正在探索新的治疗模式——“心、药、物”治疗。刘可智表示,“心”就是心理治疗,进行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韧性锻炼等;“药”就是传统的药物治疗;“物”则为物理治疗,“丢掉”问卷,通过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进行检查、评估、治疗。通过“心、药、物”治疗模式为群众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去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中心门诊服务人数超10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小问题逐渐积累,就会成为大问题,因此不是有了心理疾病才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理疾病预防,把“打结”的小问题解开,让心理保持健康状态,远离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