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余清彬 龚驰)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格控制,在泸州江阳区这块以实体工业经济为支撑,酒类生产加工为核心的热土上,因土地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略显疲软。企业有资金,政府有决心,无地可建新,成为当下江阳区发展的瓶颈。如何缓减用地矛盾,如何摆脱用地难的困境,成为江阳区跨越发展的急需解决的“魔方”。
泸州市江阳区区委、区政府将土地双挂钩作为新的解码器,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跟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出耕地,减少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可直接用于城市诸多建设用途,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促进农村居住环境更为集中,促使整体居住环境得到有利的改善。
2012年3月,江阳区区委、区政府将方山镇进宝村纳入华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当中,涉及进宝村11个社,批复挂钩周转指标151. 79亩,规划拆旧地块73个,搬迁户数125户,搬迁人口437人,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个,就此方山镇政府开始在探索中破冰起航。
重心前移、凝心聚力 方向定位在“缔造新亮点”
方山镇党委政府,在泸州市江阳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力开启方山项目的破冰之旅。
制度当先、促进项目有序推进。召集相关部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健全责任追究、奖励政策等相关机制,开展对镇、村、社三级干部开展专门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项目整体统筹推进。
摸清家底、宣传覆盖不留盲点。镇政府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组,对项目区农户进行逐户摸排,对拟拆迁的房屋、户数人数,经济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同时,通过摸排走访提高群众对项目的了解和支持。
责任当明、细化考核明确职责。镇纪委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过程,对项目实施情况做到全程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细化职责分工,按阶段性进行考核,形成层叠式监管,确保最短时间完成拆旧建新任务。
诚信待人、坚持自愿不留隐患。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房搬迁补助标准,实行现场赔付,确保农户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力保该项目和谐实施。
迎难而上、高速推进 拆旧定位在“不打消耗战”
“抓进度,压时间”是拆旧工作的宗旨,工作组牺牲休假连续奋战23天,风雨无阻大打项目攻坚战,完成拆旧复垦图斑68个,拆旧面积125.72亩,拆旧复垦达82%。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任务指标20%,圆满完成拆旧复垦任务。
坚持技术引领,为项目有序实施指明方向。由于规划图纸为80年代航拍图,在前期核实勘查工作中,无专业测绘人员确定图斑位置,工作组成员又是镇、村(社)三级干部组成,容易出现图斑位置与现场农房位置不一致的现象发生,导致错拆、位置偏移等情况发生。工作组通过现场实地勘查,运用手机卫星定位与卫星航拍图重影,精准确定图斑位置,避免错拆,漏拆情况发生。
坚持党员抓手,为拆旧有序发挥阵地优势。项目实施村背靠方山景区,全村11个社均分散在山岭中,涉及拆旧图斑分布较广,挖掘机进入施工现场十分困难。如使用人工拆旧费用高、见效慢,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如进宝村三社,背靠方山薄刀岭,地形呈斜坡状,地面大多是岩石,挖掘机到达拆旧现场十分困难)。工作组依托村社党员干部的力量,抽调熟悉当地地形情况的党员先期勘查路线,实现进出无阻碍、有利的保证了拆除工作的快速推进。坚持诚信支撑,为政府工程塑造良好形象。由于拆旧图斑分散、拆旧农户分布较广,挖掘机进入拆旧现场路线长,沿途涉及菜地、果林、树林较多,赔付成本提高。(如进宝村张坝桂圆林涉及拆旧图斑内栽种果树较多、较密,赔付价格较大)。党委政府划拨专款账户,对因项目施工造成损失的农户,实行现场赔付,对赔偿金额大的农户,三天内划款到账,减少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抵触情绪,塑造诚实守信政府形象。
坚持组织驱动,为项目推进提供强大动力。由于前期摸排、核查到位,项目整体推进速度较快,15天已完成拆旧任务60%。但全村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贫乏,涉及拆旧图斑农户搬家、砍竹、建筑垃圾清理人手不够,影响工程进度。特别体现在农房周边竹木和建筑垃圾清理上需要消耗大量劳动力。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将全镇剩余劳动力通过补贴方式集中起来,化解项目用工难得问题。
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建新定位在“高品新农村”
方山镇进宝新农村征地面积18亩、涉及5个社,可容纳46户166人,将“塑造高品新村”作为聚居点总体打造方向,以现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为样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立体式推进,努力将方山进宝新农村聚居点塑造为“人文与环境相统一,创新与传统相交映”的新风貌。
尊重民意,把群众意愿放在首位。镇政府改变以往 “统包统揽”的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的方式,将规划户型由群众通过投票方式自己选择,并依照群众意愿进行合理修改,不搞“看的住不得”形象工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到农房设计、规划和建设等各个环节当中,让整体规划设计符合民情、民意。
优化政策,把群众难题留给政府。新农村聚居点立足于“统筹自建”的方式,由政府负责“四通一平”(水、电、气、光纤,平整场地),并统一农房外观,村民自费每平方600元委托施工单位自行组织修建,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于农户,同时政府还负责道路硬化、景观打造、环境绿化、管网和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得到优化的同时,有效的解决了农户修房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建新点由于一半是田地,有些地方最高有16米的深度,价格在每根桩基5000元左右。地桩深度大,资金投入高,农户无法自行承担)
还权赋能,把群众力量放在明处。为保证建新点工程质量,维护群众利益,施工监督除建管所派专人指导监督外,另由村委会通过投票方式,在安置户中投票选举三至五名村民代表,配合建管所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等各环节进行监督,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上报村委会和建管所,责令其施工方限时整改。(村民监督代表在整个建新过程中,共提出整改意见5起,均整改到位,有效的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不留隐患,把群众疑虑系在心上。以往新农村建设所用土地均为租用,虽降低了建设投入成本,但租用期过后无法恢复为耕地,租用价格会随着市场价格递增,潜矛盾任然存在。方山镇政府将涉及建新点18亩土地以征地形式,将建设用地转变为国有用地,安置户均可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等相关证件,让安置群众收益最大化,将潜在矛盾就地化解。
立足长远、高效整合 思路定位在“培育潜实力”
方山镇属远郊型农业镇,全镇幅员面积52.75平方千米,总人口28049人。境内有川南旅游佛教胜地方山,以及泸州市最大的散货码头,快捷的高速公路,独有的铁路运输,特有的港口贸易,唯有的景区旅游和极低的土地利用率,将成为方山发展的“潜动力”。但方山镇距城区较远,道路交通不便,景区旅游开发滞后,工业基础较弱,农业发展不均衡同样也是制约方山经济发展的瓶颈。优势存在,弊端明显,方山发展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土地挂钩项目可否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密码”,着力点应确立在如何促使土地项目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接轨,从两条平行线中寻找发展空间,本人做以下几点思考。
依托项目缓解土地造血难题。紧缩的土地政策,高压的耕地红线,迫使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再以老模式支撑,但单一的通过土地调整又无法满足供血不足的现实问题,企业需要用地,政府需要指标。双挂钩项目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其特定效益,能够有效的满足农村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再循环利用。目前,农村年轻劳力大面积流失,农房垮塌或迁入城市,使得农村存在大面积的建设用地荒置。就方山镇进宝村而言,拆旧图版56个,涉及农户78户,其中占30%的农房为荒置宅基地,大部分农户已经迁入城市,但房屋依然存在。并且以上数据仅仅是规划图斑内,还存在其他荒置或迁移户农房存在,可周转空间巨大。
围绕项目延伸景区旅游开发。挂钩项目的有效推进,得益于项目规划当中必须要为拆旧农户新建一个聚居点,传统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要配合当地农村产业优势来构建,而方山有其独特的产业优势。方山属于川南3A级景区佛教旅游胜地,但就旅游开发而言资金投入大,规划覆盖面广,交通不便利等因素,使得很多企业“敢想不敢干”。如果将土地挂钩项目文化和旅游发展做到有效对接,便可以破译方山景区旅游开发的“密码”。例如将方山村和云峰村的新农村聚居点建设高标准修建和规划,通过企业BT模式和农户入股模式降低政府设施投入,拉动当地百姓经济,带动方山景区旅游住宿和休闲农家乐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
紧靠项目培植一二产业互动。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安置拆旧户,农户虽在本村集中建房,能享受较好的配套设施,但距自己的承包经营地较远,农作存在困难。为此,党委政府在聚居点内,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包装、制衣等轻工业项目,投石问路的形式,形成在家门口打工的优势格局。其次,抓住土地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把因进入聚居点而无法耕种农户的闲置耕地利用起来,通过全新的产权交易模式,由大型农业公司承包农户闲置地块,合理整合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