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记者 代陈伟)五通镇地处川黔两省交界地带,紧邻赤水河、大娄山西北段,境内海拔500-1000米,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27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5100余人。
在这里,由于受资源和区位条件限制,农业产业化程度极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浅丘乡镇比,发展严重落后;与五通过去的状况比,发展十分缓慢。
2012年是全镇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五通镇党委政府朝着“工业强镇、旅游活镇、竹业富民”和“八个好、四个快、一稳定”的战略目标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处于合江西线最末端的山区乡镇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招商引资半年内实现零的突破、财政税收增长率跃居全县第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旅游开发大胆破题、农业产业化建设在山区成功试验。
全力以赴抓发展 多点开花谱新篇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2012年,五通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引进项目13个,其中工业项目4个、农业项目3个、物流项目2个、新村建设项目3个、宾馆等服务项目1个。招商引资签约投资总额为60360万元,2012年到位资金为27998万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4606万元,完成县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的279.98%。园区建设加速推进,投资1.8亿元,占地300亩的王滩酒业园区即将建成。
狠抓山区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业”为指导,结合五通山区实际,2012年五通镇打造了高粱基地10000亩,扩栽了优质竹6000亩,建成了100亩钢架大棚石斛苗圃基地,新栽了速生桉40万株,集中培育了500亩晚秋免耕洋芋。成立农村专合组织7个,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1个,出栏生猪5.94万头,粮食产量达到2.188万吨。种养殖业均实现了突破,特色农业初见成效。
大胆促进旅游破题。为实施“旅游活镇”战略,2012年,五通镇政府成功举办了首届苗族“踩山节”。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塑造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多种途径的探索。通过努力,五通镇石顶山红色旅游列入合江西线旅游规划图。目前,五通镇民族风情接待中心和一条街正在紧张建设中,石顶山景区公路加宽已推进70%,旅游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旅游开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2012年,五通镇全面启动了八腊庄、绅士碑、天台山、大岩和墩子坝5个聚居点的建设,其中八腊庄和绅士碑民族聚居点将是五通镇聚居点建设的一大亮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全年修建通村公路6公里,铺设泥结石公路28.5公里。全长15.2公里的大两路加宽工程已完成70%,并成功解决两河通村公路遗留问题。投资370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全面完成。枣子村土地整理项目如期完工。全年改造危房70户,新建农房156户。
齐心聚力保稳定 安全民生是重点
抓好安全维稳是前提。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针,五通镇时刻把安全和稳定放在工作的第一位,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安全维稳工作,确保生产安全,社会稳定。截止2012年底,全镇未发生一例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和较大火灾,全年未发生一例群体性事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社会安定和谐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社会建设是重点。2012年,五通镇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等9大民生工程任务。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强化贯彻落实,不断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事业持续深入发展。学生营养餐计划如期落实,新农合筹资顺利完成,参合率达到98%;石顶山起义遗址保护申报完成,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新农保任务全面完成,标准敬老院完成升级;解决新增就业人员35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锐意创新谋保障 效能党建两手抓
狠抓效能建设。2012年,五通镇以“文建明工作法”为指导,将原来的3办1所1中心调整为5办1所2中心,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职工双向选择,完成了机构和人事调整,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纵向垂直的管理,机关行政效能大幅提升。为方便群众办事,镇政府将各村委会印章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设印章管理岗,并落实专人负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推进效能建设上实现了又一创新。
狠抓党建工作。党的建设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012年,在全面完成党的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五通镇继续创新党建工作。为增强村干部权力意识,明确村干部权责,镇党委编印了《村干部权力清单》,并将该册子发到每一名村干部手中,做到权力清、责任明。与此同时,继续深化“勤廉双优流动红旗村”评选活动,把工作目标和廉洁情况作为重点考核考评标准,提高干部廉洁自律性和工作积极性。其三,开展“无诉无访村”创建活动,对全年无上诉、无上访的村作为表彰对象,促进村干部切实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