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吴锦江 赵康明)“自去年镇上在我村实施农村网格化管理以来,小矛盾调处、矫正对象监管、政策宣传等工作在网格就能完成,治安案件、邻里纠纷明显减少,村干部的压力明显减少,村民们对这种服务管理模式十分喜欢。”近日,纳溪区棉花坡镇安富村总支书记宋厚芬对实施农村网格化管理深有感触。这是棉花坡镇在“三务进村”的基础上,于去年11月创新在安富村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后显现的效果。
32个网格
延伸管理服务“触角”
棉花坡镇安富村地处城郊,是纳溪南部乡镇进城的中转站,流动人口多,商户、小区住户、农户、过镜人员交织在一起,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活力,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棉花坡从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众管理和服务群众入手,于去年11月创新在安富村试点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
按照“任务相当、管理方便、界定清楚”的原则,棉花坡镇将安富村10个村民小组划分为32个网格。每一个网格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节点,通网格对特殊人群、重点人员进行动态监测,掌握两类人员思想变化,并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网格管理人员在日常相处和闲聊中就可了解两类人员思想状况和重点人员的活动情况,并与镇、村干部互通信息,切实减轻了镇、村维护护农村稳定的工作压力。同时延伸了对农民的社会服务和管理,实现农村管理和服务的全员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使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那家办红白喜事、谁家的婆媳吵嘴,谁家正在找放了学还没回家的孩子……网格内发生的“大凡小事”,作为生活在群众中的网格负责人易玉兰来说,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农村网格化管理,把触角延伸村社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反应迅速、无缝对接的全覆盖服务网,有效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了有限警力与无限民力的有机结合。”棉花坡镇司法所负责人吴万琼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高洞场白节河防洪治理工程,涉及到安富村一社的10余户农户,有些农户对租用土地的附作物补偿还有些意见,镇、村干部数次做工作,有的村民也不给“面子”。作为网格负责人的刘谋权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地摆谈。要不是生活了几十年的老邻居,要不是“拐角亲”。老刘的“出马”较好地解决了村干部的难题,使得施工队顺利进场。
“他和我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都能接受赔付标准,我还有啥话说呢。”村民老范说。
“有一定的素质,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威望,愿热心为群众服务,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心公益事业。”这是棉花坡镇选择网格负责人的基本要求。
人熟地熟,多年的相处,网格负责人与网格内住户的人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甚至每个人的性格、喜好都有一定的掌握。用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他们很清楚,做起工作来就对路。同时,都生活在同一个方,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做事说话,村民都信得过,大事小事都愿意找“格长”商量一下。
“格长”的担当
网格负责人不是干部,也没有“皇粮”,除了自己的热心肠外,做的些工作主要是能体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既然镇上、村上都相信我,网格内的村民都信任我,我就要有责任和担当。”网格负责人易玉兰说。
帮助村社干部收取新农合、小额保险、生猪保险等费用,监管网格内矫正对象,帮助调解网格内村民间的小矛盾,宣传政策,了解民情民意,做好“下情上报,上情下达”……这就是他们的“担当”。
20岁的小汪是网格负责人黄学贵的邻居,因不慎失足被判缓刑,许多人都用歧视的目光看他,让他觉得“低人一等”,不愿见人。网格负责人生活上关心、思想开导,与小汪父母共同做好小汪的转化工作,并请镇村干部帮忙,为小汪找到了工作,使小汪在自食其力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村民充满了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这个“担当”,还体现在个别村民的不理解。他们认为网格负责人不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凭什么出来“指手划脚”。对此,网格负责人易玉兰很坦然:只要是为了大家和谐、稳定,并且以诚待人,以情待人,大家应该都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