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书香推科普 一个基层街道文明建设的微探索

2013-11-18 14:23: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

四川在线消息(杨志敏)小社区,大社会。随着现代化城市的构建与发展,在创建最佳人居环境、营造现代温馨家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进程中,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社区科普机制,切实发挥社区科普的作用,是我们推进科普文明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怎样才能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年以来,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针对社区科普理念缺乏、人手紧缺、经费短缺、设施简陋、方法滞后、形式单一等问题,抓住全国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机,找准“特色定位”、突出“科普品牌”,实现了街道基层科普活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从“硬”管理到“软”管理的转变。今年,较场坝社区被正式命名为第二批“四川省科普示范社区”,获得全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申报资格,人民路社区被命名为“泸州市市级科普示范社区”。

建队伍,夯基础

针对社区科普理念缺乏和人手紧缺问题,积极筹建社区科普领导小组和科技骨干队伍。

一套班子有人抓。成立以社区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科普业务工作,具体抓实各项活动的开展、资料的收集、归档,制定并完善社区科普工作制度,使科普工作有序开展。

一项机制保协调。街道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制,将社区所辖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列入社区实行双重管理,党员到社区支部实行双报到管理,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社区大党委担任副书记或委员,强化协调功能、整合区域资源、服务辖区群众、保证区域和谐、提高执行效率。

一个平台添后劲。社区建立科协社区工作站,把辖区离退休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动员起来,建立科协分会社区工作站,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协助社区做好相关科普工作。

一支队伍增活力。社区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招募区域内机关、学校、医院、企业中的科技骨干、老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志愿者等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指导、服务、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重投入,拓阵地

针对社区科普经费短缺、设施简陋问题,永宁街道积极争取项目、投入经费500余万元对5个社区阵地进行了改造,完善设备设施,使社区平均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00㎡、服务用房达到500㎡、室外活动面积达到200㎡以上。

阵地分区科学化。设立书香空间、书香会展、网络科普、书香文翠、书香金秋、书香墨丹、书香倩影等办公活动阵地,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书香文化活动中心和数字信息化管理中心。

科普设备多样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流动科技展览馆、社区科普网站、书柜、图书、桌椅、电脑、电视、VCD、LED、琴、棋、书、画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各活动室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使社区居民经常自我“充电”。篮球、乒乓球、足球、门球等场地齐全,各小区、居民楼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健身器材品种多样,为社区居民强身健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营造氛围生动化。社区建有高标准高质量的二十四孝图、红色经典展播、科普影视大院、优生优育宣传画、科普宣传专栏、健康教育专栏等书香科普长廊,将科普知识、科普活动等生动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市民眼前。

切实际,强特色

针对科普工作方法滞后问题,永宁街道及时深入各社区调研,按照“一区一品”特色发展思路,寻求优势切入,对接群众所需,科学定位特色。

红色文化特色。较场坝社区因护国战争而红色资源富集,社区以“红色文化、温浸心灵”为主题,打造“红色文化”社区。书香文化特色。人民路社区教育资源丰富,书香氛围和文化底蕴浓厚,社区以“服务城市、书香惠民”为主题,打造“书香文化”社区。

群众文化特色。永宁路社区地处永宁河畔,群众文艺活动活跃,社区以“永宁之歌、唱响云溪”为主题,打造“群众文化”社区,建立永宁民风民俗文化演艺中心和“群众文化大舞台”。其余社区也根据自身实际,主动对接群众需求,

科普活动各具特色。其中建陶社区以“孝行天下、爱满人间”为主题,打造“和谐家园”社区;打渔山社区以“乐业安居、美丽家园”为主题,打造“乐业安居”社区;胜利街社区以“优化环境、重商兴企”为主题,打造“商贸服务”社区。

强载体,树品牌

针对社区科普工作形式单一问题,永宁街道结合社区特色,着力打造科普活动三大品牌。

青少年科普乐园。为了加强青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提高下一代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每周二、四下午,社区书画空间、书香倩影、书香才艺、书香会展、信息快吧、数字信息中心、文书苑等活动阵地,免费向辖区青少年、儿童开放,并邀请双报到党员教师、离退休老干部、社区服务志愿者为他们作指导,他们可以从中学习书法、绘画、表演、吹拉弹唱、手工制作等技术,同时还可以开展才艺展示、查阅资料、亲情视频等。

书香科普讲堂。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市民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在培训中心每季度开展一次书香科普讲堂,免费向辖区党员、社区居民和广大青少年开放,邀请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区科协、区科技局、区人医、区妇联、团区委、区环保局、街道有关领导、双报到党员和科技骨干有针对性地授课,内容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日常生活常识、食品安全知识、环保低碳知识、文明礼义知识、书香故事、红色经典和相关科技政策等。

才艺比拼舞台。为了展示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风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创造能力,永宁街道在永宁民风民俗文化演艺中心(“永宁之歌”群众大舞台),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开展才艺比拼活动各一次,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村)等单位推荐不同类别选手参赛,活动内容包括科技作品展示、科技作品创作比拼、文化才艺比拼、原创作品大赛、科普知识抢答等。

永宁街道通过科普工作进社区,找准特色定位,突出科普品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成功破解了社区科普工作难题,正逐步实现科普活动“基层难”的三大转变:

一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街道通过对社区阵地的改造、基础设备的完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生动科普长廊,让市民和青少年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动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工作。河东小学的部分双报道教师、社区退休老干部和老科技工作者52人,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科普活动,指导辖区青少年儿童学习琴、棋、书、画等知识,今年人民路社区青少年科普乐园累计接待青少年5800多人次,书法作品121件、绘画作品76件、表演节目12个、吹拉弹唱358人次、手工制作品159件,查阅资料280余条、亲情视频15人次。过去社区科普工作无人问津,如今社区天天都有不少群众主动前来吸取精华,学习知识,锻炼身体,排练节目,练习书法、绘画等。

二是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较场坝社区、人民路社区通过建立大党委制、党员双报到制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作用,彻底解决了社区经费紧缺、资源溃乏、人手不足问题,实现了科普工作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今年人民路社区“书香科普讲堂”共举办“文明礼仪伴我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书香故事会”、“红色经典展播”等主题活动,区级8个相关部门、85名双报到党员和52名科普志愿者牵头指导落实,参与群众达1200余人次;以“科普月”、“科技周”、“科普日”、“科普进社区”等集中重点活动带动经常性、群众性科普活动蓬勃开展,为社区群众送上了一道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普大餐”。

三是从“硬”管理到“软”管理的转变。社区科普工作“才艺比拼”品牌,科技作品展示、科技作品创作比拼、文化才艺比拼、原创作品大赛、科普知识抢答等激励机制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展示了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风采,从而实现了从“硬”管理到“软”管理的转变。今年在永宁民风民俗文化演艺中心、“永宁之歌”群众大舞台,开展了“廉政新风进万家”、科普作品会展、科技作品创作比拼、科普文化才艺表演、原创作品大赛、科普知识抢答、“麒麟杯”运动会等7场次,12个单位展示书法、绘画、剪纸、十字绣、小发明、小创作等作品108件,紧扣“绿色、环保、科技、创新”这个主题,通过奇思妙想和心灵巧手,在30分钟内现场制作成各种科技环保作品12件,表演跳舞、演唱、小品、双簧、乐器演奏等节目25个,原创科普廉政作品表演节目24件,有奖廉政文化知识、科普知识、区情街情知识抢答吸引了上千名群众踊跃参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