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杨楚群 李咏雪)政府闲置荒地种啥?古蔺县太平镇政府开辟“廉政忆苦地”,时令蔬菜搭配“红军菜谱”,节约得有特色,换种思路促廉政。
11月29日,古蔺县太平镇政府近百平方米的闲置荒地,已经被大头菜、白菜、莴笋等绿油油的时令蔬菜占满,长势喜人。太平镇依托“廉政忆苦地”,开办“廉政食堂”,巧做“红军菜谱”,严格执行“三定”公务接待标准,群众表示,这招“靠谱”。
一块菜地的廉政体验
太平镇政府办公楼与职工宿舍之间一块近百平方米的荒地,“十分碍眼”。种花还是种树?镇上70%以上的干部为年轻人,联想到政府刚刚开办的“廉政食堂”,党委书记潘应清一拍桌子,“就种菜!”。
长期跟老百姓打交道,许多年轻干部却从未干过农活,“廉政忆苦地”让干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廉政体验”,感受农耕生活的艰辛。去年12月,“廉政忆苦地”蔬菜种子纷纷下地,实行分片管理。干部放下笔杆,走入田间地头劳作。每天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除除草、浇浇水,干部表示“不累”。
第一批蔬菜下地上桌,一部分供应机关食堂,另一部用于接待来客,即吃即收。大大节约了用餐成本,普通干部用餐降到了5元/人的标准。领导干部一起吃饭,讨论工作交流思想,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今年1-10月,小菜园为干部日常用餐和公务接待节约经费1万余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0%。
“红军菜谱”点出特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总计72天,其中三进古蔺,在古蔺境内转战54天,太平渡为红军四渡赤水二渡、四渡的重要渡口。红军在太平镇驻战的日子里,红军勤俭节约的作风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野菜被当地人纪念称为“红军菜”。
根据老红军的回忆,太平镇结合“廉政忆苦地”,制作红军四渡赤水期间食用的野菜,如“凉拌红军菜、凉拌蕨根、红米粥、红军豆腐”等,让干部群众体验红军的艰辛。红军菜一推出,受到来宾、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同时,太平镇政府在食堂设立“廉政灶公示栏”,定期公示本月接待经费明细,保证公开透明。不时有老百姓到公示栏前转悠,察看干部们有没有“公款大吃大喝”。看到机关干部和自己一样吃亲手种的菜,村民蔡怀平满意地表扬道:“这个菜园办得好,早就应该这样做了嘛!”
“三定”制度严格公务接待
“三公经费”一直以来都牵动着百姓的神经,公款吃喝更是饱受诟病。太平镇公务接待严格执行“定点、定人、定额”的“三定”制度,为“三公经费”“瘦身”。
定点,即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到乡镇检查指导工作等一般性公务接待,一律在“廉政食堂”就餐;定人,即严格控制陪餐人员,公务接待由对口部门进行接待,陪餐人员人数封顶为5人;定额,即严格限定公务接待个人标准。工作标准餐封顶为200元。
一年来,“廉政食堂”已成为太平镇遏制基层腐败问题滋生的有效手段。“廉政灶”烹出的“清廉饭”,干部们吃出了健康,吃出了和谐。同时,对降低公务接待费用、制止铺张浪费、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基层干部生活条件,激发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