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康宁 张涛)近日,古蔺县朝门水库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投资超过1.8亿元。就在去年10月28日,总投资达4.87亿元的省重点水利工程观文水库破土开工。叙古高速、叙大铁路等“骨干+毛细”交通网络,伴随“4+3”产业、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川煤集团来了,成都地奥来了,台湾现代农业来了,黄荆景区的人多起来了……
这就是古蔺发展县域经济的节奏。
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古蔺如何摆脱对白酒、能源产业的依赖,率先从底部崛起,创造县域经济的更大辉煌?古蔺给出了答案:做强“4+3”产业,锁定重点项目,做实民生文章。
“4大传统支柱+3大新兴产业”,强健古蔺产业经济的“造血”功能
贯彻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古蔺提出:到2016年实现“四年翻番,底部崛起”,建成四川经济强县;到2018年,在乌蒙山片区38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打造“中国名县”。
如何实现目标?古蔺在做强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三大新兴产业,即建设“4+3”产业体系:酒业、能源、旅游、特色效益农业,以及金融商贸、运动健康、创意文化。
去年,古蔺在“四年翻番、底部崛起”的战略征程中:经济开发区建设、郎酒战略调整进展顺利,仙潭改制基本完成,红军杯、金美、奢王府等中小酒企扩能技改完成投用,“中国特色酱香酒谷”品牌不断叫响。石屏一矿建成投产,观文、岔角滩等煤矿建设有序推进,18家煤矿顺利关闭,风能发电、页岩气、煤层气等新兴能源项目加快推进。生态畜牧、山地烤烟、有机高粱、优质果蔬、地道中药材等五大特色农业体系得以加强,增建果蔬、中药材基地,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和交易平台。深度拓展“美丽古蔺·郎酒奢香”主题文化旅游品牌,获得“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这一“招牌”,创建旅游标准化企业,举办黄荆老林英雄会等系列旅游活动,奢香纪念馆成功立项,四渡赤水战役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到夏天,独有的黄荆老林颇受游客青睐,高峰时期景区一房难求,但仍未打消游客们的兴致。古蔺在全省率先成立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将“运动、健康、快乐”的理念融于旅游发展中,运动健康、创意文化、金融商贸三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2013年,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与古蔺县政府在北京签署了扶贫攻坚合作协议。根据扶贫协议,将有20亿的资金,用于古蔺水利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
大项目“撬动”县域经济,奏响城乡协同发展的“好声音”
1月1日,在古蔺县龙(山)观(文)路改造现场,工人们放弃节假日,抓住利好天气,全力投入施工,挖掘机、装卸车、铲车来回穿梭,削高填低、凿山开路。龙观路已成了连通龙山火车站(叙大铁路)同观文煤矿等能源企业的骨干通道。
2013年是古蔺确立的“交通运输发展年”。古蔺县实施了交通重点项目16个,完成投资19.2亿元。S309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古赤路、蔺郎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古金高速、古仁一级路前期工作快速推进,通村水泥路、新(改)建通乡联网断头公路、安保工程等“毛细血管”工程推进快速。
围绕产城发展带,古蔺把规划落地于项目,内源和外力、上争和外引并举,科学编制了支撑实现“四年翻番、底部崛起”目标的重点项目88个,总投资1345亿元,未来四年计划投资560亿元。
二郎·名酒名镇、观文煤矿等重大产业项目,叙古高速、叙大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观文水库、保障性住房等重大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古蔺完善资金等要素,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名部门领导、一个责任股室、一名具体责任人”的“五个一”项目保障格局。
去年,古蔺实施重点项目56个,完成投资97.6亿元。
古蔺高标完成新城控规修编、城镇发展带规划(二期)设计工作。政务中心移驻西区、金融商贸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酒街(二期)主体工程完成、绿化景观工程扩容提质……
二郎·名酒名镇、永乐、大村等集镇建设有序推进,11个乡镇控规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编制,18个新村聚居点建设方案获省上批准,箭竹上下寨、双沙白沙村和二郎、太平红军街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古蔺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做实民生文章,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心为民中砥砺奋进
扶贫新村、产业示范片整村推进,社区健身路径项目和行政村标准篮球场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一项项民生工程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筑起牢固基石。
位于西区的古蔺北师大项目是北师大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实施的首个项目,今年秋期将正式对外招生。该项目拟投资3亿元在古蔺西区新建融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宿舍、专家楼等为一体的精品教育学校。项目建成后,5000余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受制于“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如何改变困窘,做实民生,一直是古蔺决策层的思考点。
“经济力量是民生事业的保证,经济困难时期对民生的关注程度,更是考验一个政府执政理念是否以人为本的‘试金石’。”古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民生事业突破推进组组长李春艳说。
近年来,古蔺将财政支出的6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民生投入画出了一道上行线。去年,古蔺民生累计支出28.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9.2%。
古蔺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着力改善民生,建立新(改)建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学校食堂建设、乡镇卫生院,实施“金土地”工程、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改善公路、车辆等交通出行条件,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改造农村危房、棚户区,加快保障房建设步伐……
去年,全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0%和99.2%,新农合参合率达99.8%、补偿比达65%,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052万元,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问题明显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古蔺“营养午餐膳食工程”、“幼教+义务+高中”免费教育,惠及10余万学生。为此,古蔺获得了全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先进县和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