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向晓鸿)2013年,泸县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个突破、四年翻番”总体部署,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迈出了“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步。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5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24.6亿元,增长21.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6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9670元,增长17%。
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
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5个,完成投资62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项目18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港城大道、玉蟾温泉、科瑞德二期等27个项目顺利开工,经开区、医药园区、城西学校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杏林医药、神仙桥供水站等30个项目建成投运。
产业培育进一步显效
工业经济逆势增长。“1+3”产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53%;入库税金3.5亿元,占工业入库税金的68%。新培育规上企业21户,全县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65.6%。36户扶优扶强企业入库税金2.6亿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51%。全年招商引进项目80个,总投资137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首批省级新村示范点获评省优,“两港”“川渝”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得胜梵音寺、立石玉龙等产业新村初具规模;龙桥生态园成功创建为中国美丽乡村,成功申报中国晚熟龙眼之乡,顺利创建省级出口肉用猪质量安全示范区,成功列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
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文化旅游十大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玉蟾温泉度假区、龙桥文化生态园、玉龙湖景区等项目全面提速,城西湿地公园、道林沟等项目相继启动。农民演艺网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实现旅游总收入16.6亿元,增长26.6%。新培育限额以上企业45户。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8亿元,增长12%。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医药产业园成为省级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大园区之一,核心区控规和20平方公里总规相继完成,8、9、15号线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初成规模,神仙桥产业园加快建设,县经开区整体纳入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建成区面积达5.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39户,投运企业224户,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
城镇功能大幅提升。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实现道路全域“白+黑”,绿化、亮化全面完成,“三创”工作通过验收;集镇建设扎实推进,玄滩列入全省百镇试点示范镇,云龙、兆雅正在申报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50.6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城镇化率34.4%;其中县城1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
要素供给不断强化。全年统筹使用土地指标3370亩,为去年的6.7倍。组建汇兴投资集团,政府投融资基础进一步夯实。22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城西工业园配气站、城北工业小区配气站基本建成,能源保障进一步加强。
发展成果进一步惠民
实施民生工程103项,完成投入25.5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8.5%。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65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成公租房、廉租房608套;“五类”特殊人群成功参保。“五项社会保险”覆盖76.4万人。新农合参保率99.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58.8%。
社会事业持续优化。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建设通过省检,高考应届本科上线人数蝉联泸州市23连冠。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实现零差率。新增五大国宝,“两馆一站”免费开放。
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神仙桥集中供水站和龙溪河防洪治理工程建成投用。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云龙机场、港城大道相继启动,福清路、云百路完成招投标,改造干线公路106.5公里,新建联网公路、通村水泥路11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