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王刚 特约记者 金其云)“召开现场议事会,讨论接通铜鼓村至平桥村水泥路方案”;“解决石银村三组因建设高速涉及村道建设遗留问题”;“三江村三组黄永成涉外婚姻子女入户入学问题急需解决”; “特殊困难户卿国珍建房事宜安排”。……翻开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党委书记邓小军的《民情六必访工作笔记》,他记录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乐镇每位干部不仅深入到千家万户听民心、开展对点服务解民忧,还拿出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和“真金白银”惠及广大群众,真正做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立说立行
326个问题已解决三成
“卿大妈,你的房屋墙体已倾斜了,房顶漏雨严重,现在看来,有倒塌的危险,你要注意安全,你家的特殊困难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定及时帮你解决。”2月19日,新乐镇党委书邓小军带队到铜鼓村9组开展“走基层”入户调查活动,困难群众卿国珍一家的特殊情况引起了他的重视,随即,他把卿国珍老人建房列入特办事项。
卿国珍今年62岁,因患有哮喘病和肺心病而无劳动能力,多年来一直和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最让人担忧的是,她家几间土房年久失修,十分破旧,漏雨严重,如果不及时修固,随时都有倒塌危险。是维修还是全部重建?房屋重建材料、资金从何而来?在现场,大家围绕卿国珍的建房积极建言,商量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拆除两间危房重修砖瓦房,对其它房屋作加固维修,在10 日之内拿出建房方案,三个月内让卿大妈住进新房。”在现场,镇党委书记邓小军向下派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应平下了“死命令”。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申请D级危房改造资金、联系社会捐助和政府扶持等途径为卿国珍解决建房所需的4万多元资金和建材。目前,已启动新房建设事宜,将于5月底竣工。
在“走基层”活动中,新乐镇党员干部走访 2万多人次,遍及每一个家庭,收集群众反映的困难诉求、民生诉求和涉稳信息326件,截止目前,已经解决有103件。其中37件群众申请低保和五保问题,已落实7件,目前社事干部又逐村走访,符合条件的力争在4月内解决。
把脉民声
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领导带头,边学边改。在“走基层”、“联网联户务实为民”活动中,新乐镇60多名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细胞功能”作用,切实解决好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挖掘机在轰鸣,工程车在来回穿梭、工人在挥汗水如雨……连日来,新乐镇石龙村1.2公里水泥路建设项目在快速推进。在 “走基层”活动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枫接到石龙村群众反映,因高速公路横穿而过,不仅导致附近1000多名群众生产、生活很不方便,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村民强烈要求修建一条便民公路。但是,该公路段属于社道,未列入通村水泥路规划,为了方便群众出行,新乐镇党委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自筹资金20万元。目前,该公路正在加快建设。
在“走基层”活动中,该镇还通过开放式党委议事会现场协商解决问题,让人大代表,村社干部和部分社员代表参与讨论,充分听取老百姓的意见,面对实际解决问题。铜鼓村至平桥村的3公里泥结石公路硬化事宜就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干部群众现场对比查看,共同商量定下方案。目前,该公路建设已启动前期工作,将五月份开工建设。公路建成后,不仅方便周边3000多群众出行,还促进全镇酒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新乐镇通过单位定点、干部定户、网格化定责的“三定”模式实现联系服务主体和网络对应,建立完善群众工作的分片责任承包制,促进机关干部沉下身接地气,走基层听民声,搜集百姓真实声音,了解群众真实困难,用党员干部的“奋斗指数”提升经济的“发展指数”。
解忧助困
让群众感觉贴心暖心
“如果没有镇干部积极协调和派出民警的大力帮助,我两个孩子的户籍问题就无法解决,孩子入学一直是我的心结。”谈起在“走基层”中干部给群众带来实惠时,新乐镇村民宋力和黄永成感触很深。
据悉,宋力妻子涉及少数民族婚姻,黄永成家涉及跨国婚姻,两家都因孩子无法上户籍,影响入学问题,希望得到帮助。镇党委书记邓小军查看民情台账时很是关注,怎么做到既要解决问题,又要合乎法规。通过多次联系公安机关帮助,走合法途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孩子户口正在按程序办理中。今年,该镇为7名无户籍儿童办理入户手续,解除入学、就业等后顾之忧。
从邻里纠纷到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从提供就业就学到社保医保服务,从治水修路到帮助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在“走基层”活动中,新乐镇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认识到,只有把这些解民忧、助民困、惠民生的“小”事做好,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才能得到巩固。
以“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已成为新乐镇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响亮口号。在岁末年初的“暖冬行动”中,该镇深入帮扶联系村组走访慰问群众700余户,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棉被等生活物资,投入困难帮扶资金26万元,投入医疗救助资金25.26万元,真正做到联系群众和解忧助困不留“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