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记者 王燕)为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的步伐,加快法治精神的传播,泸州市今年以来将法制宣传深入地带到基层,让老百姓感受到“依法治市”的公平与正义。日前,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的“流动调解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们将法治与民众相结合,将“依法治市”的精髓带到了最基层,将最普通的矛盾化解,促进了法治向基层的渗入。
为金钱引发家庭纠纷 村里村外“看笑话”
“我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前几年去世了,现在就剩下两个孙子和儿媳妇,儿媳妇因为钱的事情经常都来给我添麻烦,真的很恼火,以前的土地现在成了红高粱基地已经分租了,每年2000多的租金。就为了这2000多块钱,一家都不安宁!儿媳还有一个门面的租金,每年1万多元,她要求也太高了!”黄舣镇永兴村的文德明告诉记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让步根本很难和谐。
“我丈夫过世了,要带两个孩子,生活压力很大,我觉得基地的2000多也应该是我的,我虽然丈夫去世了,生前那片地就是他的,死了以后就应该是我的了!”黄舣镇永兴村的董小红告诉记者说道。
董小红是文德明的儿媳妇,两人因为金钱的纠纷闹得整个村街知巷闻,引起了不好的影响,也让事情的发展越来越恶劣。
“流动调解队”出场 有理有据化矛盾
黄舣镇永兴村的“流动调解队”在得知情况以后,专门到了文德明和董小红的住处进行了调解,调解队的成员、黄舣镇永兴村的村干部文宽辉对二人进行了劝解,还请来了专业的法律指导,“你们这个事情必须妥协,既然你们是一家人,就应该相互理解,文德明白发人送黑发人值得同情,自己身体也有病,董小红要养两个孩子也很辛苦,就这样,董小红就拿1万元/年的租金,文德明就分2000多元的土地租金,公平合理。”
通过现场的实际解析、案例对比,以及村干部、法律指导员反复地做思想工作,最后两人都表示同意,这个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我们调解的模式就是先讲道理,然后再运用相关的法律进行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做出决策!”村干部文宽辉说道,“流动调解队”的调解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根据不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对号入座”,唯一不同的是调解队最了解村民的意愿,调解工作比较好入手。
“流动说事”化解各类纠纷 成依法治市典范
据了解,为化解基层邻里矛盾和纠纷,去年底,江阳区黄舣镇组建起了基层矛盾化解小分队,并在基层农村设立了9个村民流动说事点。“有事儿,您说话”。村里有什么事务,邻里有什么纠纷,由老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基层矛盾化解小分队都会到村里帮忙出谋划策、耐心调解。目前流动说事点已调解各类纠纷120余起、成功率达98%以上。
今年以来,泸州市制定了依法治市7年工作规划,从健全机制推动工作落实、狠抓关键任务、做实规定动作、突出特色工作、做优自选动作等方面,全力抓好依法治市各项工作。在落实法律七进的过程中,永兴村的基层流动调解已经成为全市依法治市的创新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