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镇:让党旗在群众心中飘扬 基层阵地让百姓喜悦

2014-12-05 11:54: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晶城周超文 游欢 朱茂源

四川在线消息(周超文 游欢 朱茂源)“房屋住别墅,致富有产业、出门坐公交,如今的好日子是做梦也没有想过的……”这是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来龙山村农民现在最爱说的一句话,深动地诠释该镇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老百姓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果。

办公不再打“游击”

“公章腰间挂、会议支书家”这是弥陀镇以前各村级党组织办公阵地的真实写照。潜力村距政府所在地7公里,是一个3000多人口的农业村,前些年由于没有办公阵地,有时就租村小的两间闲置教室或到农民家中、茶馆临时办公。

面对群众办事总是靠电话打听的困境,镇党委在求得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后,村了主动参与到自己的阵地建设中来,出力出汗,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建起了一栋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

近年来,弥陀镇采取“上级补、部门帮、镇村筹”等方式,投入300余万元新建和改建村级综合办公阵地,村村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在农村党员群众眼里,村党员活动室是他们的学习‘课堂’,议事‘中心’”。镇党委书记赵远华说:“村级办公阵地建好了,党员群众都高兴,村干部为群众办事也不再四处打‘游击’了!”

尤其令弥陀广大群众高兴的是,如今,随着阵地的建成,村民不仅办事有了着落,村干部们周一至周五还实行轮流“坐班制”,不仅方便了村民,还实现了随到随办。

弥陀镇党委书记赵远华(左)向群众宣传惠民政策
 

“软组织”变硬队伍

12月5日,弥陀镇清凉寺村,外出务工2年后归来的村民张怀书走进村头,惊喜于老家的变化:往日污水横流的小溪变清澈了,垃圾满地的道路边变干净了,方便洁净的自来水“哗哗”流进了水缸……清凉寺村涌现勃勃生机,这是弥陀镇在今年以“群教”活动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成果。

弥陀镇针对部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存在村主干缺位、党员干部不团结、村组织战斗力低下、村经济薄弱等问题。对此,该镇实行一村一策,针对“病灶”开展整顿。实行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包村帮扶制度,实施“党员先锋工程”,督促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四议两公开”制度。对“走读村官、遥控村官、脱岗村官”进行治理,并通过强村并组撤并了9个基层支部;村、组干部由原来的64人精简为28人。

同时,围绕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弥陀镇将区上下挂干部刘明德派驻到清凉寺这个“后进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刘明德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召开驻村干部会议,与所包村“两委”成员、党员及村民代表深入交流,摸清村情民意,研究工作方案。现在,该村正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水果产业,有效解决村民增收致富的难题。

“镇上来的书记就是不一样,班子团结了,我们致富的信心也足了。”村民王德平信心满满。

产业兴村惠民生

“农民要致富,产业来帮助,离开了产业支撑,老百姓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弥陀镇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和帮扶部门,逐村“解剖麻雀”,挖掘增收潜力。

在兴产业的过程中,弥陀以打造“农业特色镇”为引领,大力发展“制种稻、高粱、蔬菜”三大特色,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大力倾斜,采取“项目打捆”的方式,积极争取、整合涉农项目,重点支持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村。

近三年来,该镇投入红高粱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达200余万元,推行“双保险”机制让制种稻产业今年又新增了1000亩;尤其是是蔬菜产业发展中,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采取“农户+专合社+公司”的模式,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和经营之路。目前,全共建设大棚蔬菜1100多亩,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为推进蔬菜基地自动化、节约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弥陀镇在来龙山村新修建提灌站一座,将新村聚居点旁边的河溪的水,自动抽取到提灌站备用;同时把灌溉管道安装到每一户农户的蔬菜大棚里,农户不再到几里外的长江挑水灌溉,大大减轻农户劳动强度,实现“龙头一开水自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