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周超文 李科)“再过半个月,四川凤康食品公司手功苕粉加工生产线上马后,我们打古镇的手工苕粉产量将由目前的300吨不到提高到1000吨以上,届时,更多的消费者将品尝到打古‘非遗’手功苕粉的独有风味。”12月3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正在作最后完善的四川凤康食品公司,同行的打古镇镇长魏仁刚高兴地介绍说。
生态种植精加工 手功苕粉跻身“非遗”
每年的夏秋时节,只要你来到打古镇乡村,无论是村里村外的山坡上、田地头,种植的全是郁郁葱葱红苕。就是那一片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地、高兴地甚至花木树下边,都没有空着的,套种的全是红苕。
打古镇的农民之所以热衷红苕种植,是缘于他们从红苕种植中尝尽了甜头。近些年,打古镇的农民靠着生态种红苕并将红苕精加工成地道的“手功苕粉”后,不仅身价大增,卖进超市的礼品装苕粉更是达到了168元/公斤。
打古“手功苕粉”之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得益于红苕粉的品质。打古镇是纳溪区的传统农业大镇,红苕种植一直是该镇的传统产业。近些年,打古镇就依托村民大多会加工苕粉的的技艺,并于2010年1月组建了“泸州市纳溪区普照山苕粉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种植“生态红苕”。合作社对所有加盟农户推行“统一品种、统一布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社员在品种选育、种植管理上都进行了规范,肥料只用农家肥、沼液肥;种植过程中,合作社进行严格监管,确保红苕的生态种植。
为了让“生态红苕”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打古苕粉的独有风味,合作社在成功为手功苕粉注册了“普照山”牌商标的同时,对红苕进行统一定价,统一收购,指导大户统一严格按传统的流程加工制作,并在全部通过QS品质检测后统一上市集中外销。
由于苕粉品质超群,制作工艺流程考究,2013年4月,打古镇“普照山”手功苕粉一举跻身于《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鸟枪换炮“壮”产业 科技“消化”红苕量增三倍
“‘普照山’手功苕粉现在俏得很,虽然市场价比最少的都要比一般红苕粉高出3倍—以上,却依然供不应求,主要是手工作坊制作产量太小了。”魏仁刚告诉笔者。
“普照山”手功苕粉近两年之所以价格高在市场依旧早早脱销,除了红苕严格生态种植外,还缘于苕粉的独有风味和功效。普照山苕粉专合社在加工制作苕粉时,其社员用水均是来自普照山上1000米的高山清泉,经12道工序纯手功制作,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严格工序制作出的“普照山”手功苕粉具有外形晶莹剔透、久煮不糊、汤水清澈、入口爽滑、香远益清的特点外,“普照山手功苕粉”还具有美容、养颜、抗癌、养生、养胃、减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
尽管“普照山手功苕粉”在市场上价高不愁卖,但由于合作社依旧依靠原始小作坊进行生产,不仅量小耗时,产出的时间也极为慢长。若遭遇到冬季连绵的阴雨天气,小作坊加工生产的苕粉发生霉变,还只能白白倒掉。因此,这几年,合作社虽然种植红苕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但苕粉的产量并没有实现新突破,每年产量不到300吨,导致社员种出的红苕超过一半以上不能“消化”增值。
面对“红薯产量提高了,生产规模还有局限”这一最大问题,今年,合作社就在政府的支持下,内引外联,通过招商引进了四川凤康食品公司加盟,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严格每道加工工序的同时,从打浆、生产、晾晒上融入现代科技,减少人工劳动量,全面提高生态红苕的“消化”能力,让合作社的每一个社员真正从生态红苕种植中尝到更大甜头,让“普照山手功苕粉”产业“壮”起来。
据悉,今年普照山苕粉专合社发展优质生态红苕达5000亩,预计可产优质苕粉1200余吨,打古镇农民今年将由此轻轻松松就可实现增收3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