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作品:《童年剪影》

2019-03-20 18:56: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魏杰

童 年 剪 影

(作者:付梅 选送单位:古蔺县委组织部)

午后,冬日的阳光轻抚大地,温和静谧,柔润绵延。卸下平日的疲惫,慵懒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尽情享受这久违的一抹暖阳,任凭婆孙俩如何嬉闹。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还停在上面……”耳边突然想起熟悉的旋律,如梦惊醒。不知何时,妈妈已经静坐身旁,满脸微笑,出神地看着最爱的外孙女儿伴着吹出的七彩泡泡翩翩起舞。

“还是改革开放好啊,现在的孩子才真是幸福哩!”母亲动情地感叹着。《童年》的歌声打开了年代时光机,一张张儿时的生活剪影在母亲唠叨中、在我无尽的回忆里、在孩子的欢声笑语里鲜活呈现。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母亲的童年,是苦难的记忆。

母亲出生在60年代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那时候,吃饱穿暖便是最大的夙愿。

嗷嗷待哺时,被外祖母捆在背上挣工分;

牙牙学语时,跟着外祖父的大喇叭瞎吆喝;

该进学堂了,却还在山坡上给生产队放牛羊。

直到1978年,苦等了14个春秋的母亲终于盼来了“出头”的日子。母亲兴奋极了,捧着那个大舅、大姨曾经的“宝贝”——洗得发白、依稀可见内里的帆布肩包乐得合不拢嘴。

遗憾的是,“好日子”并不像妈妈想象的那样美好。两月以后,妈妈的“学习生涯”就在小舅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彻底葬送了。

妈妈,成了回家带孩子的孩子。

在那槐花盛开的地方

1988年,改革开放10周年纪念之际,我成功搭上了这趟通往幸福的列车。

如今已到了而立之年,关于童年,仍是满满的回忆。闭上眼,似乎又闻到了浓郁的槐花香。

从我记事开始,我家门口的场坝(农村用于晾晒农作物、休息玩耍的空地)上就有一棵合抱粗的老槐树,树下还有一张不太平整的石桌,桌子的周围歪歪扭扭地摆放着四个参差不齐的石凳子。

犹记得每天放学回家,我们兄妹仨趴在石桌上写作业,小妹总会跑过来争抢一番,失手后哇哇大哭的情景;

犹记得每次写完作业,总会约上三五伙伴跳跳皮筋、丢丢沙包、玩玩弹珠;

犹记得每次爸爸做工回来,总会带回一大袋麻糖(纯玉米手工熬制,农家孩子最爱的零食),一家人围着石桌吃的心满意足。

当然,最不能忘的还是“坝坝电视”时间。

那时候,爷爷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村里那是相当洋气的玩意儿。

天气好的时候,爷爷就会把他的洋机器搬出来“显摆”一番,老槐树的大木杈自然就成了天然的支架。老槐树下聚集了一公里以内的男女老少,热闹极了。

黑白屏幕上播放着《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桥段,大伙看得热血沸腾,又是鼓掌又是呐喊。

爷爷烦了,留下一句“关了,等哈儿电视给我打烂了”(四川话),便抱着电视进屋了,现场只剩一片惋惜......

爷爷真是个可爱的怪老头。

被春风吹过的时光

2014年5月,宝贝女儿出生在了改革开放的第4个十年里。

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大家庭唯一的“公主选手”,女儿自然是备受呵护。

食物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餐间新鲜水果、睡前一杯牛奶是必需品;

穿着讲究安全舒适、时尚别致。长的短的、厚的薄的、艳的素的,四季更新,一应俱全;

三岁接受教育,懵懂的女孩开始在幼儿园里学独立、知礼仪;

四岁实现梦想,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粉色公主小屋。

如今,女儿的世界更加多彩、更加鲜活。

捧着陶泥的专注眼神、舞蹈教室里活跃的身影、跳跃在黑白键间胖乎乎的小手、滑冰场上颤颤巍巍的双腿,便是“鲜活”的缩影。

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不一般的变化。蓦然回首,改革开放已40年,几多感慨,几多潮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