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李颜乾)“今天,终于让我零距离领略了千年苗家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是不枉此行啊!”12月12日,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南苗族踩山节”传承人叙永县麻城乡寨和村村民马应伦家院坝里,30余名自成都远道而来的游客被苗寨同胞的一场苗族文化盛宴深深震撼,纷纷掏出手机、相机、摄像机拍摄下原生态苗族文化芦笙舞和纺麻、织布、苗锈等苗家传统服饰技艺,古老的器具和娴熟的技艺倍受游客青睐。
笔者在现场见到了苗家妇女精湛的纺麻艺技:娴熟地将麻线按照经线和纬线在织布机上一一交叉排布,一手用竹竿将经纬麻线上下线和控制经纬麻线隔离开,一手用梳理器将布料进行平整,手脚并用,配合自如,熟练地操纵着机器,只见麻线在穿梭器左右飞快穿梭,不一会儿一块麻布就这样生产出来了。
“纺麻织布可以说是家家户户苗家妇女都会的手艺,苗族女孩7岁起就开始学习纺麻织布,并把这门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女孩是否聪明勤劳的标准。”据马应伦介绍,苗族纺麻织布要经过种麻、纺麻、网线、织布、蜡染等二十多个工序,是苗家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
表演现场,苗族同胞向远方客人展示了自制的芦笙乐器,苗家咪多、咪彩们(苗族男孩和女孩)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唱起了动听的苗族歌谣,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客人们被苗家儿女的热情和苗族文化的魅力所陶醉,也跟着跳了起来,欢呼声、乐曲声响成一片,在苗寨上空久久回荡。
“在我们苗家,儿童时代起就要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演奏和舞技出众的芦笙手都会受到群众的尊重。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据马应伦介绍,芦笙舞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芦笙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
素有“川南门户”、“鸡鸣三省”美誉的叙永,是四川省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有苗、彝、回、满等31个少数民族共7.5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10.4 %。据史料记载,从古夜郎国建立至今,彝族和苗族在叙永居住已分别有两千多年和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该县民族节日、语言、服饰、婚丧习俗等原生态文化保持完好,“川南苗族踩山节”、“彝族咪苏唢呐”、“构树皮造纸”、“木阁岛苗族祭祀鼓乐”等4项民族文化已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叙永县以打好“资源、扶贫、生态”三张牌为抓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推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繁荣之花并蒂绽放,正傲然怒放在叙永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