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徐茂 记者 代陈伟)自泸州市全面实施“156”发展战略以来,叙永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幅度提升水利保障能力为核心,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突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深化水利改革,走出了一条健康的可持续水利发展之路。
兴水治水思路不断完善
叙永坚持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积极创新治水思路,先后出台了《叙永县水利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叙永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突出保安全、保民生、保供给、保发展,着力建立抗旱防汛应急体系,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行政许可执法体系,宣传信息常态体系。推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推进从偏重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推进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转变,为全县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提升
叙永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不断完善防灾抗灾工作预案体系,不断加强防洪和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水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水利抗灾减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以县城防洪堤建设,倒流河、水尾河、东门河、南门河中小河流治理为代表的堤防建设新增堤防近5公里,新增保护耕地2万余亩,新增保护人口1.5万人;同时,开展了病险水库集中整治工作,两年来全县有3座水库得到维修整治,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5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县病险水库正逐步实现全面“脱病”;与此同时,在“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理念指导下,叙永实施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全县新建8个气象站,7个自动水位雨量监测站,3个视频监测点,63个简易雨量站,初步建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建立;防汛抗旱队伍实现稳定化和专业化,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和应急保障措施极大丰富,防汛减灾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近年来,叙永成功应对了2010年冬至2011年秋的百年不遇西南特大干旱,成功抗御了2011年“6.27”、“7.23”,2012年“7.23”强降雨袭击。全县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在特大干旱中更是确保了无一人、无一头牲畜因缺水死亡。全县水利工程防洪抗旱减灾效益十分明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叙永坚持“大投入、大建设、强管理”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资金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共争取上级各类水利资金2亿多元投入水利建设,建成水利工程960处。
2012年3月30日,叙永人民期盼数十年的倒流河水库工程建设动员会召开,标志着叙永将结束境内无大中型水库的历史,水库周边5个乡镇17个村3.24万群众、6.78万亩农田将因此受益;烟区水源工程纳坪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各类专题和主报告全部完成;堤防工程、安全饮水、地方电力、小农水、新农资、五小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实施对保障防洪安全、抗御水旱灾害、合理配置水资源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水利硕果累累
叙永县完成了3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建成40余处供水工程,解决了12.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饮水问题,全县自来水普及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82%;2010年起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连续两年获得省优秀,实施的新农资项目也获得省级考评优秀,改善灌溉面积4.8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38万亩,新增节水灌面9.64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700亩,灌溉保证率提高到75%,灌区复种指数由目前的2.66提高到设计年的2.85,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9万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287.44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20元。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工作有力开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平方公里。
体制机制创新步入良性循环
叙永统筹推进水利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项目区进行体制改革,坚持“民办、民受益、民管”的原则,建立用水协会管理机制,明确协会职能职责,对项目村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确权,对水利工程实行合理定价、有偿用水,实行以水养水,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产权模糊、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效益不高等问题,从而改变了以往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状况;全县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组建用水户协会25个,用水小组900多个,管理各类水利工程900余处、灌溉面积9万多亩;水资源管理工作全面加强,水事纠纷调处率达99%以上;水利规划执行力度不断提升,建设项目组织机制更加科学规范;基本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县水利普查数据库。
兴水治水谱新篇
叙永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叙永县水利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15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22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7.2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到2015年,重点解决32.6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和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全县农村、城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水资源有效调控和合理配置,基本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和山丘易旱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因地制宜兴建小型水利设施,支持抗旱作用明显的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新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农资重点县建设的契机,大力实施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兴建农村机耕便民道,做到水网、路网、渠网配套。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县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探索推广“先改后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机制,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奖补机制,鼓励农民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建设渠道、堰塘、机电井、小型提(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真正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