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李富平 邱丛金 记者 代陈伟)“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时常萦绕耳边,但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想起“牛精神”?昨(11月3)日,鸡鸣三省赤水河畔,雾罩山川,叙永水潦海涯彝寨村民自发举行和庆祝“牛王节”活动,通过用打糍粑喂牛、给牛照镜子、敬牛神等多种方式,感谢耕牛辛勤劳作之恩。据悉,在彝人中,全国只有鸡鸣三省彝人具有庆祝牛王节的传统。
现场:糍粑喂牛报深恩,牛神面前表虔诚
记者来到了鸡鸣三省海涯彝寨,寨子里一村民家中,看到村民正在将蒸熟的糯米饭趁热倒在一个木槽里。这个槽当地人叫做“粑粑槽”,是专门用来打糍粑的工具。糯米饭倒在槽里后,村民们开始用特制的糍粑杵用力敲打,将糯米碾碎捣融完全黏在一起,然后洗净手,将糯米团捏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小饼,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簸箕里。
“今天我们彝寨的人们都起得很早,自己家先打糍粑喂牛,然后大家把牛牵到河边的广场上,还要在神坛面前敬牛神,打水给自家的牛‘照镜子’,让它看看它头上的糍粑,它就会很高兴,来年卖力耕地。”将自家耕牛牵往广场的村民告诉记者。
在海涯彝寨茴香坝广场,秋雨沥沥。记者看到,广场设有高高的敬牛神坛,村民陆陆续续牵来的耕牛已有30多头。在活动主持人的持令下,村民们拿着燃香,三敬礼三叩首,然后将糍粑挂在自家牛角上,把牛牵到早备好水的大盆旁边,给牛“照镜子”。
历史:糍粑敬牛让牛喜,十月一日牛王节
“由于海涯彝寨自古以来都产酒米(糯米),我们海涯彝寨的村民们谷子收完后,一些人们都喜欢打糍粑吃。后来打糍粑推广开来,每年秋收人们都要打糍粑吃的习俗。”海涯彝寨村支书丁世江忆起老人们的传说,仔细认真地解释道。
据说。传说以前,辛勤耕耘的牛看到人们乐滋滋地吃糍粑时,自己在一旁默默流。人们看到比自己更加辛苦的耕牛下泪时,赶忙将手中的糍粑给牛吃,并做两个大大的糍粑,挂在牛的两角,牵着牛去水边照镜子,当牛看到角上糍粑时,牛就高兴地笑了。
当地传统文化爱好者杨甲林告诉记者,为了表达人们感激对牛的劳作之恩,每年人们大糍粑,总要给一些给牛吃。后来人们把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打糍粑敬牛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意义:感恩回报心常驻,辛勤劳动铸精神
“海涯彝寨是一个传统的彝人聚居村落,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水潦乡分管文化副乡长说。村民举行和庆祝牛王节,犒劳耕牛。一是弘扬传统海涯彝寨传统文化,‘牛王节’作为海涯彝家特有的风俗,需要不断发扬和传承;二是颂扬‘牛精神’,勤恳劳动,常怀感恩回报之心。
记者查阅,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壮族、仡佬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节日,但是彝人拥有敬牛的传统习俗“牛王节”,这在全国还尚未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