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泸州消息(袁玉华 文/图)近日,在贵州赤水市长沙镇大山里,无人机操作员手持控制器操作,一根长约10余米的绳子垂直地落在已经砍伐好的竹林里,村民熟练地将一捆100斤左右的竹子捆绑完成,无人机吊起竹子直线飞行300多米后,将竹子卸载在乡村公路旁一块平坦的地面上,前后用时5分钟左右。
进行低空作业操作的公司,正是泸州临港经开区的四川洪荒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专注于无人机应用创新的企业,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低空经济的真正应用场景。
2024年1月1日,中国低空经济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无人机行业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法规框架,也为许多企业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机遇发现:从索道到无人机的利用
2024年7月,公司接到一个特殊的求助,合江县车辋镇一家竹片厂的砍伐队伍面临运输难题。当地地形复杂,竹林遍布山区,传统运输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对方原本只是想请公司用无人机拉设运输索道的牵引绳。
公司负责人王飞带队前往考察发现,车辋镇地处四川与贵州交界处,属典型的山区丘陵地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王飞站在山坡上,看着工人们艰难地将砍伐后的竹子人力搬运下山,突然灵光一现:既然无人机可以拉牵引绳,为什么不能直接运输竹子呢?
返回公司后,王飞立即组织技术团队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成本测算。结果显示,无人机运输竹料的理论成本可控制在每吨220元以内。更令人振奋的是市场前景,仅泸州地区就有竹资源面积405万亩,年产竹原料1000万吨以上。如果这项技术应用成功,不仅解决了山区竹资源运输难题,还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
起步维艰:人才与设备的双重挑战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公司管理层果断决策,立即立项,全力推进无人机运输竹资源项目。
然而,项目启动后,公司面临的首要难题是人才短缺,当时四川省几乎没有专业从事无人机运输的飞手。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最终以每月4万元的高薪,从外省聘请到一位有无人机运输水果经验的飞手。在这位“种子教练”的带领下,公司培训出三名自己的飞手,初步解决了操作人员问题。
设备选型同样困难重重。技术团队对市面上多种无人机进行比对测试,包括极飞、大疆、鑫立派等品牌,甚至还尝试了自行组装无人机。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定大疆T系列农业植保无人机作为主力机型——这款无人机虽然设计用于农业喷洒,但其载重能力和稳定性也适合物资运输。
2024年9月,公司在车辋镇正式开始竹木运输测试工作。尽管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但实际运营中的困难还是超出了预期。
最初两个月,坠机事故频发。山区多变的气流、复杂的地理环境、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维修成本急剧上升,运营成本远超预期。那段时间,项目组成员常常天不亮就上山,深夜才收工。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损失,团队士气受到严重考验。
关键时刻,公司管理层展现了坚定的决心。王飞对团队说:“创新就是要经历失败的过程,重要的是从每次失败中学习经验。”公司增加了安全培训频次,完善了操作规范,建立了更严格的安全检查制度。
突破成长: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的并行
经过三个月的不断摸索和经验积累,公司情况开始逐渐好转。飞手们对山区飞行环境越来越熟悉,掌握了应对复杂气流的技术要领,技术团队对无人机的性能理解更加深入,保养和维护更加到位。
努力终于迎来回报,运输成本从最初远高于每吨300元,逐步下降到每吨250元、230元,最终成功控制在每吨200元以内,甚至低于最初的理论测算值。这一突破,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也证明了无人机运输的商业可行性。
王飞介绍:“无人机运输相对于传统运输来说,至少能够提高40倍到60倍的时间效率;从人工的成本来说,能够代替接近20名工人的劳动力;相对于传统运输费用,至少能减少1/3到一半的样子,就是说以前一吨竹子下山可能要300元至400元,现在只需200元左右。”
随着技术的成熟,公司开始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他们成功拿到了大疆无人机的代理和售后服务资质,解决了设备采购和维修问题;建立了自己的无人机驾驶员培训机构,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目前,公司已累计培训无人机飞手300多人,其中45人在公司任职,形成了稳定的人才梯队。
未来发展:开创低空经济应用新领域
“目前,我们公司已累计运输竹资源10万余吨,完成飞行132万余次。”王飞认为,这些数字背后,是低空经济应用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无人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公司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山区竹资源运输难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安全风险,还为提高竹资源利用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地竹农纷纷表示,无人机运输让以前因交通不便而废弃的竹资源有了利用价值,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在竹资源运输验证成功后,公司开始探索无人机在山区的特色农产品运输、应急物资配送、医疗用品输送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